编辑推荐
新媒体国际传播特点策略、国家现状与改进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的特点、策略,以及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国家传播的现状、改进的方式、人才培养等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媒体与国际传播:一种新的视角
一、新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
二、互联网的发展是国际传播的助推器
三、新媒体将冲破国际传播的藩篱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与新型传播方式并行发展
一、国际传播以传播技术为依托
二、新媒体使国际传播方式更多样化
第三节 新媒体赋予国际传播更大渗透力
一、新的媒体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二、新媒体具有广泛的渗透力
第四节 构建我国现代国际传播体系
一、现代传播体系是全球竞争的需要
二、构建我国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体系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特点
第一节 新媒体
一、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
二、新媒体丰富多样更具灵活性
第二节 用户制作内容
一、用户制作内容更具接近性
二、形式多样——在国际传播中更具渗透力
第三节 网络电视
一、声画兼备跨越时空
二、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更大的传播空间
第四节 新媒体使国际传播趋向多元复杂
一、传播舆论多元化
二、传播变数增多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策略
第一节 由“泛”传播转向“窄”传播
一、英语是国际传播的强势语言
二、开办英语及多语种,适应国际传播的发展
三、加大区域国家的国际传播
第二节 由政治“硬”灌输向文化“软”实力的传播
一、政治“硬”灌输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软实力的传播才能深入人心
三、软实力的传播更需要技巧
四、北京奥运会是我国软实力传播的一次集中体现
五、孔子学院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六、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仍是长期的任务
第三节 主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
一、西藏拉萨事件——反击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
二、四川汶川地震——从危机中获得先机
三、新疆“7·5”事件——传播策略的调整
第四节 由外宣到外交,外宣外援相结合
一、利用外交等手段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二、加大语言文化合作,提升中国影响力
第五节 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传播评估体系
一、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二、创建科学有效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第四章 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
第一节 互联网
一、互联网是国际传播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二、互联网在国际传播中有无比威力
三、互联网传播更能做到对象化
第二节 博客及微博
一、博客——从群体的影响到大众的影响
二、微博——从小众走向大众
三、微博改变了信息的接受方式
第三节 播客
一、播客——改变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方式
二、每一个听众都是一个播客
第四节 网络电视
一、网络电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网络电视具备全方位的传播效果
第五节 网络电视台
一、建立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必要性
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特色
第六节 打造中国的CNN
一、建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重要性
二、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优势
三、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特色
第七节 建设国际传播的一流媒体
一、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二、建设国际一流媒体
第五章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
一、中国媒介生态面临重大变革
二、国际传播的局势依然复杂多变
三、社会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
第二节 复合型、专业化
一、复合型人才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基石
二、抓紧人才战略规划和培训
三、培养合格的国际传播人才任重道远
第三节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加快国际传播高端人才的培养(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二、形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第六章 从媒体报道看国际传播
第一节 从《北京周报》看我国的对外报道
一、《北京周报》的封面报道特点
二、《北京周报》封面报道题材特点
三、《北京周刊》报道内容——国内国际并重
第二节 《纽约时报》网站对海地地震报道
一、《纽约时报》网站简介
二、《纽约时报》网站海地地震的报道分类
三、《纽约时报》网站海地地震报道的数据分析
四、《纽约时报》网站海地地震报道的文本分析
五、对我国新闻网站灾难报道的启示
参考书目
后记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黄楚新。
得书感谢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