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第2辑》涵盖经典理论解读、文学批评及基础理论研究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第2辑(2016年)》是一本论文集,涉及经典理论解读,包括列宁论文化革命_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视角,当前文艺领域的问题与对策——解读习京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上的讲话。文学批评探讨,包括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文学批评的阐释伦理,作为事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构建等。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当代西方文论的转向及其精英化等。强制阐释轮专题,保罗从文本理论看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问题等。西马理论家研究,包括阿多诺论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等。前沿译介,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迷失于复苏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经典理论解读
列宁论“文化革命”
一 文化与“文化革命”
二 “灌输论”问题
三 “文化革命”与文化领导权
四 “文化革命”的理论回音
当前文艺领域的问题与对策
一 两次讲话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
二 两次讲话对文艺工作者的定位不同
三 两次讲话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不同
四 两次讲话提出的解决文艺问题的方式不同
五 两次讲话体现出的国际视野不同
文学批评探讨
时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的阐释伦理
一 引言
二 历史语境中的“强制阐释”
三 “强制阐释”的中国之旅
四 本体阐释、有用性与张力论
五 形式、伦理与社会
六 结语
作为事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一 作为理论方法的事件论
二 文学理论作为反思/超越事件
三 文学理论作为话语/行为事件
四 文学理论作为域化/解域事件
五 文学批评作为划界/跨界事件
当代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构建
一 新媒介理论的学理及反思
二 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中国立场和中国问题
三 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构建
基础理论研究
当代西方文论的转向及其“精英化”
一 20世纪的文论转向与西方文论的精英化
二 没有大众的大众文化研究
三 没有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研究
四 结语
中国文论:“他者阐释”抑或“主体建构”
“他者阐释”的历程
主体阐释的回归
想象的辩证法
一 越界
二 话语
三 行动
审美现代性的危机与思想史效应
强制阐释论专题
从文本理论看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问题
一 “强制阐释”与文本理论的关联
二 语言客体文本理论与强制阐释
三 读者审美解读文本理论与强制阐释
四 话语意识形态文本理论与强制阐释
五 文本理论与强制阐释关系再思考
解释即生成:强制阐释学的生存论指向
一 存在即感知:阐释学的生存论基础
二 阐释即体验:阐释学的前见和主观预设
三 视域融合:阐释学立场前置的合理限度
四 民族话语建构:以当前中国民族国家建设为例
强制阐释论可以复制吗
引言 从强制阐释论到文论学术机制
一 学者身份的双重性
二 学术累积效应的显与隐
三 学术活动的组织化推进
四 学术话语方式的变化:强烈的对话性
五 评价模式的变化:全局性的批判与反思
六 强制阐释论的价值诉求:重建中国文论的现实性
七 第五种学术及其启示、问题
“强制阐释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自觉的反思意识与鲜明的批判精神,激活文论批判反思机制
二 对文学文本经验的回归与重视,划定阐释的边界
三 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尊重与坚守,让理论归依实践
四 对中国文论发展与建构的警示作用与启发意义,助推文论重建
西马理论家研究
阿多诺论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
一 艺术是对“非存在”的拯救
二 自律艺术是对“物化”社会的否定与超越
三 艺术作品区别于“寻常物”的内在规定性
结语
雷蒙德·威廉斯来自工人阶级家庭吗
一 并非单一的家庭背景
二 前后不一的自我表述
三 保守而激进的立场
结语
前沿译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迷失与复苏
什么是艺术地生存
后-南斯拉夫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视角与语境
一 导言
二 起初/曾经有过“实践”
三 1990年以前马克思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撤退中的共和党差异(republican differences)
四 我们是不是该让马克思主义美学彻底终结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征稿
一 来稿须知
二 稿件体例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6年.第2期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江。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6年.第2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