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切入,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探寻明清时的中国和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五部。第一部与“时代划分论”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国家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

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从作者的学问生活来看,它们就如同一个树干上生长出的枝叶,其中流淌着同根的问题关心:依据当时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放在广域性的视野下,用比较史的眼光进行把握。

作者简介

作者岸本美绪,1952年生,东京人。日本历史学家,以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著称。在东京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任教,现为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公益财团法人东洋文库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明清交替与江南社会》《明末清初中国与东亚近世》《明清史论集》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部 “时代划分论”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章 “时代划分论”的近况(1980—2000)

一、时间认识与历史像

二、“半开放系统”与时代划分

结语

补记

第二章 发展还是波动?

一、“近世”和“近代”

二、“近世论”所面临的问题

三、发展还是波动?

第二部 风俗与时代观

第三章 “风俗”与历史观

一、“风俗”的含义

二、顾炎武“风俗”史观

三、风俗概念与今天的历史学

第四章 名片的效用

一、名片的变迁

二、名片的写作方法与使用方法

三、从明到清

补记

第五章 “老爷”和“相公”

绪言

一、“老爷”的用法

二、“相公”的用法

三、地方社会势力的变动与“老爷”称呼

结语

补记

第三部 明末清初的秩序问题与国家

第六章 “中国”的抬头

前言

一、明清时代有关“抬头”的规定

二、不存在与“‘中国’的抬头”相关的规定

三、《历代宝案》与题、行稿

四、明末书籍中的“‘中国’的抬头”

五、“‘中国’的抬头”与明末的国家意识

结语

补记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暴力与正义问题

绪言

一、民众的暴力

二、士大夫的道德性与暴力的关联

结语

补记

第八章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绪言

一、雍正帝的理想国家

二、“后16世纪的共通问题”与清朝

三、世界中的雍正时代

结论

补记

第四部 契约与正义

第九章 买卖土地与买卖人口

绪言

一、考察的范围与方法

二、清代中国的所有观念

三、所有权的基础

四、所有中的自由与不自由

结语

补记

第十章 礼教、契约、生存

一、前言

二、作为研究假说的三个要素:礼教、契约、生存

三、田宅买卖——以找价回赎问题为中心

四、人口买卖——以卖妻、典妻问题为中心

五、结语

第五部 中国社会与日本的历史学

第十一章 动乱与自治

绪言

一、三浦周行所见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二、动乱和社会集团——中国社会论的潜流

结语

补记

第十二章 中国史研究中的actuality和reality

一、actuality和reality

二、历史学现在面对的问题

三、对历史研究者而言的actuality和reality

四、中国史学中的actuality和reality

五、从日常生活出发的actuality

译后记

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是2022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日] 岸本美绪。

得书感谢您对《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共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如:莫高窟、长城、古建筑复杂的武当山、布达拉宫、三孔、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如昆曲、书法、剪纸、端午节、妈祖信仰与习俗、丝绸工艺、针灸、皮影戏、木活字印刷、福建木偶等等。
科学与近代世界 电子书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哲学名著。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南开史学青年文库)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
黑暗时代:帝国的崩溃与欧洲的新生 电子书
打破误解,还原真相。翻开本书,带你了解一个真正的欧洲“黑暗时代”!
东亚变迁与周边世界 电子书
东亚史多维度研究互动交流,探索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