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

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既有史料的铺陈,又不乏扣人心弦的情节演绎描写,向今天的人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韬奋先生。

内容简介

何谓爱国?抵御外侮,韬奋先生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六次离家流亡。

何谓明志?在国家危亡之际,韬奋先生选择了共产党,做一名册上无名的无产阶级战士。

何谓爱事业?《生活》周刊五次遭封杀,韬奋先生六次创新刊;百折不回,做一生做不完的事业。

何谓爱人民?韬奋先生亲笔为读者写一万多封回信,哪里有生活书店哪里就是读者的家。

何谓创业?韬奋先生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一社,生活书店在全国建55家分店。

何谓鞠躬尽瘁?韬奋先生为宣传抗日颠沛全国,吃着止痛药在苏北根据地各处演讲;在病床上写作至生命结束,一生献给革命事业。

本书以史实史料为基础,以纪实文学夹杂演绎的创作手法,讲述了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先生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工作经历。

正如“患难之生”的书名,文中重点展现了韬奋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顶着国民党蒋介石当局的重压,坚持把《生活》周刊从一本默默无闻的内部培训期刊办成唤醒民族斗志、凝结一切力量抵抗外辱的时政周刊这一艰难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黄国荣,江苏宜兴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现任中国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文学作品700余万字,尤其擅长小说写作。代表作《兵谣》《乡谣》《碑》获总政全军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一等奖。以其原创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兵谣》获飞天奖,《沙场点兵》获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被捕

1

2

3

4

5

6

7

8

第二章 拘禁

1

2

3

4

5

6

7

第三章 保释

1

2

3

4

5

第四章 移提

1

2

3

4

5

6

7

第五章 候审

1

2

3

4

5

6

7

8

9

第六章 开庭

1

2

3

4

5

6

7

第七章 释放

1

2

3

4

5

6

7

第八章 流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九章 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十章 新生

1

2

3

4

5

6

7

8

9

尾声

跋:我们缺什么?

从韬奋先生说起

文学与事业是一种信仰

缺定力

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是202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黄国荣。

得书感谢您对《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在路上 电子书
“山西电网新视界”系列丛书,是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文学创作选题工作的重要成果。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结合实际制定文学创作三年规划,提出了“通天气、接地气、聚人气”的工作思路,以文协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成立了诗歌、小说、散文、纪实、影视、朗诵6个小组,培养了一支文学创作劲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多项奖项。通过多角度、多题材的形式,生动鲜活的抒写了电网人的感人故事,丰富了电网
走近约翰生 电子书
18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约翰生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善良之人格受世人敬仰。这位地道英国人,伴同鲍斯威尔记录其睿智谈话的《约翰生传》,成为世界文坛史上常议常新的永恒话题。本书汇集作者十余篇文论,分别介绍《约翰生传》和约翰生小说《幸福谷》、约翰生与启蒙运动、约翰生的诗学观及其政治、宗教、哲学和全球化思想。国外约翰生学研究概况,呈现英美澳的研究进展和学习活动常态。《钱锺书与约翰生》一文,对两位博学大
在旅行中寻找生存的可能——论彼得·汉德克小说中的空间建构 电子书
汉德克一贯以反对传统、探索求新著称,具有超越一般作家的敏锐眼光,至今已创作了海量作品,被誉为“德语文学神童”。本书聚焦汉德克的旅行文本,基于文本自身所呈现和传达出的大量空间信息和内容,以及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的“空间转向”这一范式转型,从“空间”一词切入,对汉德克的文学创作进行考察。首先对文学和空间的互动关系做出阐释。其次以汉德克创作生涯中期的三部旅行小说作为分析对象,将旅行模式视为作品内
漫步在时光里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游历中国大江南北后所写的纪行性文字,记叙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苏州、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湖南等地的部分名胜风景与风土人情,书稿图文并茂,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作者既描写了其中的风土人情,同时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引用及适当的解说,文字间也有作者对于历史文物的思考与人生体悟,其间作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人们生活的富裕,从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说此书稿是一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