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二十五史“循吏传”为素材,于寻常史料之中发掘新问题。
内容简介
自太史公开创了修史之轨辙后,在中华帝国的正史编撰传统中,有那么一类官员成为帝国官僚所要仿效追慕的榜样,他们恪守官箴,事君以忠,牧民以爱,他们即可称作“循吏”。能够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循吏,无疑是帝制中国模范官僚的代表。传统中国具有“家国同构”的泛伦理制度和泛道德政治,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是礼法制度的赞同者与司法实践的操作者,从而在礼法制度与司法实践之间起到了桥梁或媒介的作用,是发掘和理解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司法裁判独特意蕴的关键。
本书从三个维度展开了翔实的讨论:考述传统中国循吏的历史源流,分析循吏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与文化氛围,解读循吏司法的独特风格。据此,作者向我们精彩地展现了三种相互关联的类型建构:“情感本体”的文化类型,践行“爱民情感”的官僚类型,以及“情法兼顾”的司法类型。可以这么说,明清时期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其司法裁判以考量“情感”为基本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信念与司法理想。
作者简介
作者徐忠明,男,上海川沙人。现为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学术成果有《法学与文学之间》《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老乞大〉与〈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寻常史料与不寻常的思考(代序)
第一章 诉诸情感:明清中国司法的心态模式
一、情感:明清秩序的基础
二、申冤:民众的诉讼心态
三、哀矜:儒吏的裁判心态
第二章 循吏与明清中国的司法实践
一、引言:问题的由来
二、明清循吏的历史渊源:概念与例证
三、明清循吏的社会基础:制度与文化
四、明清循吏的调处息讼:仁爱与教化
五、明清循吏的刑事裁判:哀矜与宽宥
六、明清循吏的司法技艺:智谋与神判
七、余论:结语与引申
第三章 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 ——以《病榻梦痕录》所载案件为中心的考察
一、引言:问题由来
二、清代裁判的历史脉络
三、清代裁判的个案解读
四、余论:原因探究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后记
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是201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徐忠明。
得书感谢您对《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