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文学评论家眼中的上海。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家毛时安的评论随笔集,获得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2018年第二批重大文艺题材资助(原名为《文化的潮汐——一个在场者眼中和心中的上海文化》)。
毛时安以一个上海作家的眼光,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文艺评论的形式,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文艺评论呼应时代的精神诉求。是文艺评论界献给建国70周年的一份纪念。
作者简介
作者毛时安,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历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攀登者的足迹
大地的心跳
今夜的寂寞是如此动人
感人肺腑的大写之“人”
涛声依旧颂英魂
盛世演盛事
泥土的魅力是永恒的
历史深处飘来的灿烂云朵
“微光”的力量
划过长空的号角
新版音乐剧《国之当歌》的新期待
中国杂技艺术的一次“华丽转身”
用舞剧再现英雄与崇高
不朽经典的诞生
用艺术回应时代的精神诉求
追求精神的高度
艺术良知的勇气和艺术创作的智慧
来自昨天的感动
担当与智慧
倾听,燃灯者伟大而平凡的心跳
为《歌唱祖国》而歌唱
医学是“仁学”
大气磅礴的颂歌 深情委婉的诗篇
今年元宵灯更红
顶“天”立“地”
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那些人们
风景是昨天的,也是永远的
我们回味历史,我们奔向未来
精神,顽强地传递
文化的书签
给城市注入年轻的艺术活力
聚焦青年,就是聚焦未来
与青年共舞,就是与时代共舞
探索艺术,就是探索机制
十四岁的华丽转型
吹响跨界青年艺术的集结号
飞扬起引领的旗帜
扎根传统的艺术创新
面向当代的文化多元
褒贬共存的文化包容
人民与艺术共同歌唱
为了中国的鲁道夫们
更热情地关注刚刚破土的幼苗
活力,源自不断地创新开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绽放与飞舞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担当和思考
时代需要文化担当城市:电影节赖以生存的土壤
个性和定位个性:多要素综合形态的电影文化
为中国电影提供创新思维的动力
为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艺术,电影值得万岁
神圣的担当和思考
我们必须向着纵深挺进
20届电影节 追梦 筑梦 圆梦
追梦——人类光影铸就的梦幻
筑梦——为中国电影投入赤诚和热情
圆梦——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向天而歌
共和国盛典的精神喜宴
为了生命的尊严和光荣
来自黄浦江的文化涛声
上海、中国和世界同时奏响进行曲
心,在家里
书香拂面溢申城
情感的歌唱
交响合唱《启航》歌词三首
劳动歌谣
曙色初度
走向未来
思绪,翻腾在启航的波涛中
今夜,我们深情地怀念
人民的致敬,上海的致敬
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终身成就奖VTR解说词
杰出贡献奖VTR解说词
把心交给人民
岁月·生命·艺术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尾声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新天地的月光
蓝天下的至爱
一、总论
二、历程
三、成果
两代人的接力
毛晓岚(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大型活动部资深导演)
芦苇的思考
民国神话真的那么神吗
回归朴素
一种不适当的文化导向
市场:动力抑或阻力
恶之花开向何方
关于国产电影市场的主体问题
谢晋和他身后的空白
高天流云
于无声处的呐喊
先锋时代的弄潮
世俗生活的歌吟
“时间开始了……”
从《于无声处》到《商鞅》
三十年,与大时代相随相携
风生水起
时代精神与艺术表达
创新和传统
潮平岸阔
且听新翻杨柳枝
独立而真诚的精神守望
上海文艺批评漫谈
如何评价上海当前的文艺批评状态
关于上海文艺评论繁荣的几点建议
文艺批评同样需要“真善美”
当前的文艺批评缺少诚信
文艺批评需要“真善美”
批评家需要练“内功”
评论要为戏曲生存发展创造舆论环境
时代、艺术和我们
点燃梦想的新火种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的“无意识”
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人类发展提供互补的路径
文艺观象三题
文艺作品的价值
坚强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
认识新时代 阅读新时代
文化人才培养要雪中送炭
为《文化新人榜》叫好以后
好主意需要好机制
上海能否续写电影产业的传奇与辉煌
一、上海电影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二、上海电影产业升级发展存在的主要瓶颈
三、上海电影产业的提升背景和发展建议
他们真的是座桥
为了像蓝天下阳光一样的优秀作品
站在新的高点上
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怎么办?
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落实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要长期努力
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典范
深入生活,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
提出了现代治国理念
《读本》的系列讲话背景是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读本》让中国人对中国的制度、文化等树立信心
《读本》提出的是现代的治国理念
解读一份上海繁荣文艺的文件
后记 时代和文化的馈赠
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击与思考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毛时安。
得书感谢您对《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击与思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