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球化语境与文化行为的思考空间。
内容简介
机械复制技术、新媒体时代、全球化语境、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文化强国、中国梦……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语汇背后,是急剧变化的时代与迅猛发展的中国,更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行为与绚丽多姿的传播实践。这,都为当今学人留下了不尽的思考空间与表达视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总序
作者简介
新媒介文化环境与人的生存状态断想[1]
一、人的重新动物化
二、学习逻辑与范式的革命
三、新媒介文化时代的敬畏与自律
四、智慧生成中的“大数法则”
结语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一、“人肉搜索”的产生机制
(一)“人肉搜索”的受众基础
(二)“人肉搜索”的传播基础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基础
二、“人肉搜索”的善恶之辩
三、“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
(一)“人肉搜索”应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为原则
(二)“人肉搜索”应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为前提
(三)“人肉搜索”应以加强网站的监督管理为基础
(四)“人肉搜索”应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结语
电子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1]
一、对传播媒介的疑虑
二、知识分子的文化镜像
三、被遮蔽了的知识价值
网络传播的后现代伦理审思
一、网络传播中的后现代伦理特征及其批判
(一)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
(二)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
(三)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
(四)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
二、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的救赎之道
(一)澄清“虚拟实在”的本体论地位,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
(二)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具有平等感和共识性的道德新范式
(三)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消除道德模糊化的倾向
(四)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研究
一、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哲学解析
二、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一)劝服性
(二)灌输性和倾向性
(三)强制性
(四)单向性
(五)虚构性
三、一种突出的偏差:政治传播中用传播代替宣传
四、一个亟待加强主体意识的领域:政治传播的“外传播”
五、强化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的几种策略
(一)保持政治传播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接受之间的适度张力
(二)媒体要敢于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发挥媒体对政治传播主体的积极作用
(三)做到政治传播战略的原则性与战术的灵活性之间的巧妙结合
(四)做到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协调一致,调整“内外有别”的原则
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中的价值定向与方法论问题
一
二
三
平衡在国家与社会之间[1]
一、传媒身份危机及身份界定的提出
二、传媒身份界定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一)传媒组织自身的特殊性:公信力是根本
(二)转型期社会对传媒的期待:责任担当
(三)媒体党性:坚守和改变
(四)西方传媒商业化警戒:对越负面越有价值的质疑
三、关于传媒身份界定的设想
四、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受众观
(二)与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关系
五、身份界定下的传媒组织核心使命
(一)构建社会信息获知“安全保障网”
(二)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建构,整合社会价值观
“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
一、“第三极电影文化”是“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表征
二、“第三极电影文化”的根本宗旨: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三、“第三极电影文化”的终极目标:走向世界,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
现代书刊中的上海城市形象讨论与传布[1]
一、“窗口”与“飞地”
二、“京海之争”
三、从殖民地到民族解放的象征
四、社会主义建设中心、“上海病”、全球化
大国图腾:承载六十年国家理想的公共图像
一、富国强兵: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公共图像
二、图像志分析方法下的公共图像基本要素
(一)人民群众
(二)领袖
(三)军人和敌人
三、国家主义美学与现实的关系
结语
农民工的自我赋权与影响:以北京朝阳区皮村为个案[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几个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一)赋权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二)身份认同
(三)农民工身份认同
(四)赋权运动与自建文化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四、自建文化活动的影响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二)调查对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情况
(三)身份认同
(四)融入城市的困难
(五)自建文化活动的影响
五、小结与讨论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1]
跨越文化交流的异质性障碍
跨越文化传播的时代落差
跨越文化沟通的媒介边界
跨越文化认同的心理盲区
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仪式缺失与社会信仰危机
一、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社会信任的缺失
二、消费社会与日常仪式的断裂
三、犬儒主义与社会信仰危机
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1]
一、公共外交新格局:传播决定国家影响力
(一)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内政外交一体化
(二)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
(三)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
(四)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
(五)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
二、公共外交新理念: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一)立足点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
(二)话语体系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
(三)传播方法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
(四)主体从“官办”走向“民办”
(五)内容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
(六)传播模式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
三、公共外交新机制:整合资源、有效传播
(一)整合“三外”力量
(二)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三)巧妙借助境外媒体
(四)重视国内舆论引导
(五)妥善处理国内突发事件
(六)用好新兴媒体平台
(七)提升外交人员的媒介素养
(八)培养“民间大使”
(九)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十)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超越功能主义意识形态:再论传播社会功能研究[1]
一、拉斯韦尔及其功能主义意识形态
二、功能主义学术路径的夭折
三、帕克与他的传播社会功能学说
四、超越功能主义意识形态:何以必要
二十年来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理念嬗变初探
一、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孕育期(1958~1991)
(二)起步期(1992~2000)
(三)探索期(2001~2010)
(四)发展期(2011年至今)
二、20年来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理念的变化
(一)指导理念: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
(二)制作理念:从“立足中国”到“走向世界”
(三)运营理念:从简单落地到立体传播
结语
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刍议
一
二
三
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
一、情绪的传播特性
二、群体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
三、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路径
四、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社会化传播的特征
五、个人情绪社会化传播的舆论作用
文化强国与中美之梦[1]
一、中国梦的升起与美国梦的衰退
二、中国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三、软实力还在延续和编织着美国梦
四、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何以得圆
态度的神经表征与变化机制
一、背景: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研究焦点
二、态度涉及的脑区与加工方式
(一)正面/负面评价
(二)态度强度
三、态度转变的神经机制
(一)认知干预
(二)经验干预
(三)认知失谐
(四)从众效应
结语:理解传播行为的内在机制
大数据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挑战与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到来了
二、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一)多带来不同
(二)社交网络数据源
(三)开放性公开易获得
(四)重预测爱社会
(五)重发现非实证
(六)重关系非因果
(七)重全体轻抽样
(八)非结构化数据
三、大数据与社会科学
四、数据科学和网络科学
五、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六、大数据的应用与社会影响
七、大数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思考
中国媒介治理中的泛道德主义:成因与影响
一、小引
二、假新闻治理与泛道德主义
三、“限娱令”背后的“简约”治理术及“道德恐慌”
四、泛道德主义媒介治理的根源、影响及困境
五、媒介治理模式选择:开放观念竞争之下的社会共治
论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伦理困境与建构原则
一、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挑战
(一)基于“数字鸿沟”,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信息的不平衡
(二)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强化
(三)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种族主义偏见的蔓延
(四)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
二、新媒体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伦理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公正平等原则
(二)自由自律原则
(三)尊重互敬原则
(四)宽容并存原则
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控制力体系的构建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二、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控制力的挑战
三、网络信息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控制力体系的构建路径
后记
传播文化:文化传播的中国思考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国涛。
得书感谢您对《传播文化:文化传播的中国思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