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教育部网络公开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配套读物。
内容简介
作者从法律观念入手,分别介绍并分析中国的成文法演变基本概况、社会身份制度、亲族(亲属以及婚姻)法、继承法、刑法、财产法、司法制度等专题内容,整理出了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线索。
每一专题都包含了法规简介、典型的案例分析、精要的总结与点评,力求向读者呈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全貌及特色。本书事例生动,图文并茂,富有可读性,是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佳作。
作者简介
作者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帝国缩影》《中国文化通志·法律志》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讲 独角神兽的法力
古文字的解读
独角兽的传说
两个法字
法—途径、措施、模仿
崇高的“礼”
礼字的变迁
“礼”的变迁
“一字之差”
严复的提醒
社会规范体系应该是复合体
法律并非社会共同规范
“以暴制暴”的传统
第二讲 煌煌法典一脉传
礼与刑的时代
“刑”字的变迁
成文法的兴起
鼎
法典化进程
“改法为律”
律 字
律令制时代
律的沿革
令的演变
第三讲 可上下的阶梯
基本的社会结构
特权阶层
贵族
官僚
士大夫
平民阶层
贱民阶层
奴婢
依附人口
行业贱民
鲜明的特色
第四讲 人伦之本
婚姻的人类学意义
婚姻的基本原则
一夫一妻多妾制
“扶正”的谬误
母不一定因子而贵
成立婚姻的要件
结婚的程序
法律上的要件
“七出三不去”
“义绝”
“和离”
乡百姓某专甲放妻书一道
传统婚姻制度的特点
第五讲 血缘划出的圆圈
社会细胞的形成
“父”字的演变
“君”字的演变
“家”字的演变
“氏”字的演变
“族”字的演变
血缘的纽带
“姓”字的演变
九族与五服
锁链和庇护
先买与回避、任子
宗族制度
细密的等级
相对性和非功利性
第六讲 家庭的大锅饭
两大类别、两大原则
爵位的继承
军功贵族的减等继承
家族身份的继承
分家的“诸子”
女儿的继承权
寡妇的地位
遗嘱
唐咸通六年(865)敦煌尼姑灵惠“唯书”
继承法的特色
“生前继承”的特点
“大锅饭”的特性
第七讲 走向文明的契机
古代的“肉刑”
有关刑法理论的讨论
“过犹不及”
值得吸取的教训
改革的酝酿
改革的契机
改革的理由与原则
改革的完善
废肉刑的历史意义
隋唐以后的五刑体系
“五刑”的隐喻
“闰刑”的添补
第八讲 “抓大放小”
“十恶”的来由
“十恶”的后果
对“忠”的保护
对“孝”的保护
对“义”的保护
“不道”的设定
“以孝治天下”
“杀人偿命”
一碰就死的强盗罪
一分为三的受贿罪
轻罪轻罚
奸非和重婚
“抓大放小”的意义
第九讲 “咬死不抵命”
近乎荒唐的命案
“法不责众”
“原心定罪”
律中“活门”
从一处罚
特色与着眼点
第十讲 “官有政法,民从私契”
契与约
有特色的“券”
“合同文书”
财产交易中的“契”与“合同”
“违契不偿”罪
“取息过律”罪
“官有政法,民从私契”
“人凭文书官凭印”
“合意创立法律”
起点与终点
第十一讲 “损人一目,家产平分”
“牵牛蹊田”成语
一条有关渡船的法律
“坐而不偿,偿而不坐”
“保人之伤,定己之罪”
“赎铜入伤损之家”
来自草原的习惯
明代的修补
比较的视角
第十二讲 包公和他的大铡刀
倒三角的配置
重重叠叠的监察
基层的“一人朝廷”
“明察秋毫”的压力
作为对比的蒙目女神
“无讼”的理想
“息讼”的做法
“审不厌诈”
“造律”的判决
“箭垛式”的包公
延伸阅读书目
后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是202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郭建。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