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德国文化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广度与深度。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das kulturelle gedchtnis)研究在德国蓬勃展开。

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神经学或者脑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以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在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为记忆对象,目的是要论证集体的现状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巩固集体的主体同一性的目的;

它的传承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和仪式等;由于其对集体的主体同一性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所以存储和传播都会受到严格控制,对这一控制权的掌握一方面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权力。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编 基础理论

文化记忆

形式和简明性作为记忆术的方法

文本和“延伸的场景”

视野形成

口头和书面的文化文本

文化记忆的边缘区域:储存器、档案和墓穴

昨日重现

社会记忆的基础

绪论

协调性和持续性:文化的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

作为记忆的文化

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社会记忆理论

社会记忆的构造

交际性的短时记忆和文化性的长时记忆

“被居住”的功能记忆和“未被居住”的存储记忆

社会记忆的功能

功能记忆的动机:合法化、非合法化、致敬

存储记忆的特点:距离化、双重时间性、个体化

媒体发展和社会记忆结构的变迁

口头性与文字性

手写和印刷

从书籍文化到电子时代

记忆的三个维度:神经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

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

对照

脱离群体导致遗忘

感觉一致的必要性

关于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个体记忆的可能性

1. 童年记忆

2. 成年记忆

个体回忆:集体干扰的界限

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

自传记忆与历史记忆:它们表面上的冲突

自传记忆与历史记忆真实的相互渗透(当代的历史)

从童年开始经历的历史

代际间活跃的纽带

重建的回忆

掩盖的记忆

广义的框架和邻近的环境

对集体记忆和历史的最后对比

历史,事件之印象;集体记忆,传统之所在

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场

记忆历史的结束

历史掌舵中的记忆

记忆场所,另一个历史

第二编 问题与视角

记忆作为文化学的核心概念

记忆作为后世俗化的范例

强调记忆的表现形式

回忆的过程性特点

克服二分法

创伤

对记忆研究的批判和它的任务

什么是文化文本?

引言:乔治·斯坦纳的挑战

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区分

文学文本的解放史

文化文本的历史

莎士比亚的经典化

总结

回忆的真实性

自我记忆(Ich-Gedächtnis)和他我记忆(Mich-Gedächtnis)(君特·格拉斯)

可靠性问题

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两段回忆[普瑞墨·勒维(Primo Levi)和莱因哈德·科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

痕迹和道路:两种记忆模式

回忆和想象

总结

论回忆的隐喻

空间记忆隐喻

建筑物隐喻:神庙和图书馆

文字隐喻:书籍、羊皮纸、痕迹

时间记忆隐喻

转世论回忆:苏醒

绘制式回忆:唤醒

德国受害者叙事

大轰炸(W. G.赛巴尔德和与约克·弗里德里希)

记忆的回流

驱逐(君特·格拉斯,《蟹行》)

苦难和罪责的(不)统一

等级化

犹太人徐斯

服务于历史的艺术

事实真相:犹太人徐斯的起与落

同时代人眼中的徐斯

象征:豪夫笔下成为范例的徐斯

重生:犹太人徐斯——荣誉的归还

垮台:徐斯——永恒的犹太人

现实和历史记忆:当代的徐斯

第三编 文化记忆与文学

文学研究的记忆纲领:概述

序言:文学研究的五种记忆纲领

文学的记忆:从对思想史的普通概念的研究到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

文学体裁作为记忆的场所

必读书目和文学史作为文学和社会的机构化记忆

记忆的模仿:对个体和集体记忆的变化过程和问题的文学演示

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中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

文学研究的记忆纲领和文学的记忆研究:展望

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

引言:记忆文化中的文学

集体记忆作为集合记忆和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的媒介

媒介的记忆—产生

记忆的历史作为媒介的历史

集体记忆媒介的三个功能——存储、传播、暗示(cue)

记忆的媒介框架

文学作为媒介

文学作为记忆的媒介框架

文学作为存储媒介:文化的文本

文学作为传播媒介:集体文本

文学作为记忆形成和记忆反思的媒介

集体记忆的修辞和它的模式

20世纪20年代文学作品和记忆文化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荒芜的20年代”中的世界大战,文学和记忆

英国战争记忆的基础:1914—1918年战士诗歌

战争小说繁荣时期(1928—1930):文学作为对记忆文化挑战的应答

互文性

概念问题

互文性作为文学研究中的记忆概念

对话性和文本的文化记忆

互文性作为后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

互文性作为文学研究方法

互文性与文学文本作为文化记忆

研究现状

回忆的模仿

回忆式叙述

通过时间层面的分与合来描写回忆

空间作为回忆的激活器,被回忆的空间和时间的空间化

叙述中介和关于“回忆视角”的问题

不可靠的叙述或者高度的回忆性?

“二茬草”,或者对回忆的模仿的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冯亚琳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释蔡元培与北大:记忆史的视角 电子书
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呈现北大校长蔡元培形象的动态变化过程。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电子书
本书涵盖了叙事文本的各主要成分,从文本、故事、素材三个层面入手,分别阐释了诸如事件、行为者、时间、场所、空间、描写、节奏、聚焦、视觉故事、叙述层次、非叙述评论、叙述者等诸多因素,对构成叙事文本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用等结合作品进行了阐释。
文学理论与鉴赏 电子书
本书以大量实例和深入浅出地语言,阐述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特点,分为五编共十六章,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鉴赏实例。
非自然叙事.当代叙事理论译丛 电子书
本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为非自然叙事研究的系统化,即厘清非自然理论概念,回溯非自然叙事历史,采用多理论视角进行具体文本的批评阐释,展现出对非自然叙事研究的深入思考。第二个层次为内容的全面性,即分别从纵向(跨时代)、横向(跨文化)和综合(跨文类与跨思潮)的角度进行非自然文本的广泛呈现。该书呈现了不同国家非自然叙事的历史,尤其关注非自然叙事出现的广泛性和自发性。
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 电子书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确立健全的文学观与大众文化观,获得看待文学与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方法和价值立场。通过“鉴赏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深入到文学经典、文体与文学创作、审美阅读与文学鉴赏、文学阐释与文本解读、通俗小说与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与文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视觉文化等问题之中,呈现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种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