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就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与经典建构、数字时代国家记忆的危机和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简介
从一系列社会和文化现象来看,“国家记忆”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国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和焦点词。作为记忆的主体,国家是集体性的主体,是象征性的主体,是功能性的主体。集体性在于记忆的结构和框架,象征性在于记忆的精神和意识形态意义,功能性在于承载形塑和传承记忆的职能。在数字时代,国家记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面临的危机或问题同样彰明较著。
作者简介
作者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
在《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
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主编有《记忆》一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国家记忆:概念辨析与研究路径
一、中国记忆: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二、祖国记忆:文化心理学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三、民族记忆:民族志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四、政党记忆: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记忆
第一章 国家记忆:记忆归属及生成机制
一、位置叙事:国家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
二、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强制性“嵌入”与“诗性自觉”
第二章 “嵌入”的集体记忆
一、《歌唱祖国》:媒介动员、文艺评价与仪式确证下的国家记忆
二、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选流变:体制化的国家记忆
第三章 “诗性自觉”的集体记忆
一、《东方红》的时代变奏:感性之维的国家记忆
二、港台地区学界的存在主义接受:理论·渗透及其记忆建构
第四章 经典:阐释国家记忆的形成
一、经典对国家记忆的形塑
二、经典场域:博物馆的文化治理功能
第五章 文化创伤:一种特殊的国家记忆
一、创伤的文学表征
二、创伤记忆的结构和力量
三、文化自主性下创伤的核心表征
四、文化创伤建构中的媒体记忆策略
第六章 道歉:反观国家修辞与国家记忆的政治性核心
一、记忆修辞
二、情感叙事
三、创伤复原的结构性构成
结语 数字时代的国家记忆:危机与未来
一、数字时代:记忆研究的现实语境
二、国家记忆的危机与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是202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赵静蓉。
得书感谢您对《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