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对乡村振兴这一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时效性的重大问题展开了系统探讨和研究,努力回应时代的重要关切。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人文性的理论视角。
本书在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就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构想和新观点,指出从保护社会系统多样性角度看,乡村振兴既是高质量发展,也是保护性和支持性发展;从村庄特质角度看,乡村振兴道路是多样性的;从文化再发现角度看,乡村振兴可走文化富民之路;从现代化路径选择角度看,乡村振兴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作者陆益龙,1966年12月生于安徽省枞阳县。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出版有《嵌入性适应模式:中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沪籍制度》《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中国代家礼》等专著,在《北大学报》《人大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乡村振兴论
一、 乡村振兴:历史的视野
二、 乡村振兴:现实的考量
三、 乡村振兴:深层的思考
四、 乡村振兴:方向的把握
第二章 文化自觉论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 对中华文化与全球化的思考
二、 从实求知、反思与文化自觉
三、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四、 文化自觉与文化富民
五、 小结
第三章 社会学重建40多年来的乡村研究
一、 小城镇与发展模式的探寻
二、 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
三、 关注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
四、 聚焦“三农”问题与乡村建设
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建设60年:1949—2009
一、 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建设经验及问题
(一)土地改革的成就
(二)合作化的困境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所有制改革的幻想
二、 改革开放之后30年农村发展的成就与困局
(一)“大包干”:一剂“补药”
(二)后集体化时代的发展成就
(三)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建设
三、 农村建设经验及教训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章 中国农村百年发展的社会学回眸:1921—2021
一、 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的互构:回眸视角
二、 问题与革命:1921—1949年的沧桑历程
三、 工业化与改造:1949—1978年的集体化过程
四、 发展与改革:1978—2006年的快速转型和增长
五、 市场化与建设:2006—2021年的乡村建设和振兴
六、 小结
第六章 乡村振兴要做好农民工工作
一、 农民工是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关键
二、 加强农民工的就业促进工作
三、 有效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四、 鼓励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第七章 乡村振兴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 辩证地看城市化
二、 认识乡村社会的人口功能
三、 乡村振兴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
四、 全面而精准地推进乡村振兴
第八章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二、 何为乡村振兴中的农业现代化
三、 何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现代化
四、 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五、 小结
第九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创新方向
一、 发展与秩序:乡村治理的核心
二、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转型
三、 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逻辑
四、 新时代乡村治理创新的方向
五、 小结
第十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中国乡村发展进入新时代
二、 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面临的新格局
三、 “补短板”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之路
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
五、 小结
第十一章 文化富民与乡村振兴
一、 文化需求:社会需要递进论的视角
二、 乡村文化有何价值
三、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重建
四、 乡村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
五、 文化富民: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第十二章 “数字下乡”:乡村振兴中的数字乡村建设
一、 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
二、 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实践
三、 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有效需求与供给效率受限的困境
(二)“数字鸿沟”难以弥合的困境
(三)小农户如何分享大数据成果的困境
(四)数字技术如何与乡土特色相兼容的困境
四、 共建共享的数字乡村建设
(一)多主体共建机制
(二)新平台共享机制
五、 小结
第十三章 村庄特质与乡村振兴道路的多样性
一、 村庄特质:文化相对论的视角
二、 模式和经验能复制推广吗
三、 村庄特质与特色资源
四、 道路自觉:多样性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十四章 精准衔接: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机制
一、 乡村振兴诸问题的理论解读
(一)对乡村振兴性质的判断
(二)对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的讨论
(三)对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设想
二、 精准扶贫的经验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三、 乡村振兴精准衔接机制的构成与功能
(一)精准分类
(二)精准均衡
(三)精准施策
四、 构建乡村振兴精准衔接机制的路径和方法
(一)依法振兴路径
(二)协同振兴路径
(三)融合发展之路
五、 小结
第十五章 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振兴之路
一、 空心化抑或新常态
二、 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
三、 理想化还是多样化的道路
四、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大方向
五、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振兴之道:迈向共同富裕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陆益龙。
得书感谢您对《振兴之道:迈向共同富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