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2019女性生活蓝皮书)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2019女性生活蓝皮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妇女杂志社及所属的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和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编撰的、反映我国年度妇女社会状况的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妇女杂志社及所属的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和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编撰的、反映我国年度妇女社会状况的报告。本书为2019年版,通过调查,多角度多层面展现2018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所涉及内容包括中国家庭“亲子阅读”状况及需求、“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公众认知调查、中国家庭室内空气质量认知现状调查报,以及连续14次开展的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和2018年城市女性消费状况调查形成的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

主编高博燕,中国妇女杂志社总编辑,悦游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副编审。曾任《中国妇女报》新闻中心副主任、采编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好主妇杂志社总编辑、常务副社长,中国妇女杂志社副总编辑、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副理事长。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论文奖。曾获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和“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

摘要

Ⅰ 总报告 Ⅰ General Report

B.1 新变化 新挑战 新期盼

一 女性生活新变化

二 女性生活新挑战

三 对策及建议

Ⅱ 女性及家庭生活状况调查 Ⅱ Women and Family Life Survey

B.2 第14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年度)

一 被调查女性的基本情况

二 本次调查的主要成果

三 生活状况总体评价

四 本次调查主要结论

五 思考及建议

B.3 全国家庭亲子阅读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主要调查结论

三 推动开展家庭亲子阅读的对策与建议

B.4 进城务工女性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 调查项目概述

二 样本基本情况

三 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四 文字使用情况分析

五 主要结论与建议

B.5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公众认知调查报告

一 基本信息

二 对科学的认知

三 对科学家的认知

四 对“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认知

五 主要结论

六 问题与建议

B.6 中国家庭室内空气状况认知现状调查报告

一 被调查者情况

二 对空气状况状况的认知

三 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四 空气状况与污染防护

五 主要发现与结论

六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B.7 2018年中国城市女性及家庭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一 被调查女性及家庭的基本状况

二 被调查女性及家庭的消费状况及特点

三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四 思考及建议

Ⅲ 专论 Ⅲ Special

B.8 推动新时代消费升级优化 不断满足女性和家庭美好生活新需求

B.9 护航消费升级 服务美好生活

一 消费升级需要观念先行

二 美好生活离不开品质消费

三 人人都是品质消费支持者

Abstract

Contents

法律声明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2019女性生活蓝皮书)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高博燕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2019女性生活蓝皮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形势下的女性传媒 电子书
本书是对女性媒介历史发展的介绍。
社会支持与女性人才成长 电子书
女性人才成长需要社会支持。
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电子书
本书从性别视角入手,在阐述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的基础上,根据女性生涯发展、职业发展的特点与任务管理,重点介绍了影响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自我认知、女性面临的特殊职业环境、女性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具体操作、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学涯规划与早期职业生涯设计。作者还根据多年来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成果,论述了在国际视野下的女性职业生涯发展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正义与关怀:女性主义的视角 in a feminist perspective 电子书
本书从性别理论流变和女性主义实践的双重视角出发,揭示女性主义政治哲学所特有的“正义与关怀”主题。内容包括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性别缺失和性别排斥的梳理,对女性主义运动历程中所遭遇的“性别正义两难”的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全球化背景下性别理论的政治建构与女性解放的未来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