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详解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
内容简介
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必须具备的三项基本职能。
本书紧扣大学教育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归纳了大学服务社会的成就、问题及建议,对高等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研究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辛刚国,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山东莘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历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庆阳市工商联主席。现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近些年主要从事多党合作、民族宗教、新的社会阶层、智库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归依”
自序: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第一章大学服务社会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质增效
一 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二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担当
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 大学教育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二 提升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
构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供给体系
一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二 做强应用学科,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一 全面总结,深入研究,高端引领,系统破解应用型办学的理念不适应问题
二 集群建设,需求导向,动态调整,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三 科学论证,精心设计,有效实践,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 多措并举,突出绩效,持续发力,坚决筑牢教师队伍基础
五 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全面营造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文化
高校社会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预期目标
二 主要措施
建设新时代有灵魂、有特色、有影响的应用型大学
一 讲政治,勇担当
二 讲团结,谋发展
三 讲奉献,聚合力
四 讲廉洁,守纪律
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 谱写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
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
二 发挥科研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高质量
三 外引内培多措并举,实现人才队伍高质量
四 全面繁荣大学文化,实现学生服务高质量
五 树立融合协同思维,实现高质量服务地方发展
六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高质量开放办学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 加强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二 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打造特色学科专业集群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 深化合作办学产教研用融合,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五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六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七 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八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放办学步伐
第二章 立德树人: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保障
南梁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最好教育资源
一 将南梁精神融入学科建设,打造红色南梁教育品牌
二 充实教学资源,将南梁精神融入课程教材建设
三 学思悟行,将南梁精神身融入实践育人
四 校地合作,将南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传承南梁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一 认真学好党史和陕甘边革命历史,传承南梁精神红色基因
二 深入理解和把握南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建功立业新时代
三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拓展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南梁精神的路径
拓展深化南梁精神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的研究
传承红色基因 为人生筑基、逐梦、铸魂
一 希望你们坚定信念,做南梁精神的新时代传承者
二 希望你们专注求学,筑牢前行的时代根基
三 希望你们体艺并重,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 希望你们笃定前行,成为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的践行者
毕业生应立足现实 瞩目未来
从成才走向成人: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向
一 从依赖走向独立
二 从稚嫩走向成熟
互联网言论的自由与边界
大学社团: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 社团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我校学生社团基本情况
三 参加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
四 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
一 在克难自省中践行初心使命
二 在躬身实践中彰显人生价值
三 在奋发有为中奉献青春智慧
四 在“调研中国”中培育家国情怀
思政课要学会利用生活实际构筑学生的思维场
大学思政课重在“超越已知”“突破平面”
一 思政课为什么重要
二 什么才是一堂好的思政课
三 讲思政课自己真懂真信
四 我们怎么讲思政课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一 辅导员工作是极其光荣而重要的工作
二 辅导员工作是极具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三 辅导员工作是极其艰巨和辛苦的工作
第三章 打通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夯实以服务需求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的重心向“优势特色”转变
万物互联时代的学习方式
一 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二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帮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三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四 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
多措并举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 主要做法及成效
二 问题与思考
三 对策与建议
人才资源是学校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活力之源
博士是学校的“核心资产”和最宝贵资源
一 叩问初心:“为何选择当教师”“为何选择来陇东学院”?
二 学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科研
三 学校为在读博士教师搭建事业发展平台
第四章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核品格
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推动学科集群发展
一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二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专业学科集群建设的行动指向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教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 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 甘肃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路径狭仄、熟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二 大学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是推进成果转化的有效探索
三 推进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的建议
应用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方向
破“五唯”背景下更加注重面向应用的横向科研项目培育
有限的学术资源应优先向特色学科和团队倾斜
聚焦苹果技术 凝练科研特色 破解产业难题
深度改善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
一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需要加大修复与治理力度
二 切实担负起大保护、大治理的大学使命
三 助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升应急学科建设的层次与水平
一 稳舵把握改革方向,着力提升转型重点
二 强化科技支撑,助推学校创新发展
三 构建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四 打造特色智库,为应急管理事业献智出力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信息化
一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信息化建设
二 我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
发挥法学专家专业优势 助力地方立法研究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 打造南梁精神研究高地
一 南梁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校地合作建设科研平台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三 加强规划细化措施求实效大力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
四 倾力推动南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五章 服务“国之大者” 助力政府治理效能现代化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彰显大学使命担当 助推老区脱贫攻坚
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二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机能
三 聚力科技帮扶,助推产业振兴
四 发挥教育优势,隔断贫困代际传播
五 聚力文化引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 把项目延伸到羊圈牛棚
消费扶贫:发挥组织优势 搭建连通供给与需求桥梁
发挥智库功能 融入地方建设
西北地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一 西北地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旨在弥合消解地方智库“责任重大”与“力所不逮”的矛盾
二 人才、经费和管理三个要件的不足,是制约西北地区智库建设的“瓶颈”
三 西北地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
四 制约西北地区新型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分析
五 西北地区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创业创新的人才增量只能来自大学
一 深圳科技创新的主要经验
二 我省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
三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附录1:陇东学院智库建言之
一 现实困境:政务热线(市长热线)热度不够
二 对策建议:如何让政务热线(市长热线)“热”起来
附录2:陇东学院智库建言之
一 制定《甘肃省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条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保障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立法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立法进行探索的有益尝试
二 制定《甘肃省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条例》,是发挥甘肃省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优势,弘扬革命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需要
三 制定《甘肃省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条例》,是解决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实现保护利用法治化的根本途径
四 甘肃省积累了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的丰富经验,保护利用政策比较完善,具备制定《甘肃省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条例》的基本条件
五 《甘肃省革命遗址与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条例》的建议内容
第六章大学服务社会举隅
乡村校(园)长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一 项目实施目标与定位
二 项目实施概况
三 项目实施的主要举措与做法
三 项目培训实施效应
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
一 项目实施情况
二 项目实施效应
青年教师师德养成与学科育人能力助力培训项目
一 项目实施背景与定位
二 项目实施概况
三 项目实施效应
乡村医生进修培训项目
一 项目获取过程
二 项目实施情况
三 项目实施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项目
一 项目实施情况
二 项目实施效应
税务系统干部培训项目
一 项目来源
二 项目实施情况
三 项目实施效应
参考文献
后记
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以陇东学院为例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辛刚国。
得书感谢您对《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与实践:以陇东学院为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