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书中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第一章 “乡神”的建构与重构: 方志所见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

一、“乡神”的诞生

二、“一隅”通“天下”

三、成为“四川人”

四、结论

第二章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一、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二、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三、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学术自信心的提升

四、近代“蜀学”的自觉

五、余论

第三章 “不异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一、国中的“异乡”

二、旅外川人言论中的四川

三、四川岂是化外?

四、结论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中的国家与地方: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一、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的名实错位

二、“国立化”与“中央化”的纠葛

三、从“国立化”到“党化”

四、结论

第五章 机构与学风: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

一、学科肇建

(一)从课程到科系

(二)二十年代的人员结构与学术风格

二、预入主流

(一)川大“国立化”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史学系的改革

(二)“新学术”的引进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是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东杰。

得书感谢您对《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电子书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电子书
本书考察了从先秦到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生态和文化从相对独立到形成并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书中围绕当地国民身份的转变、近代教育的兴起、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进一步论证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过渡与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在内地化、近代化和西方化的过程中,与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相交织的情形,进而分析和反思青海河湟地区作为民族边疆地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 电子书
近代中国宗教文化互动融合研究,具重要学术价值。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电子书
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