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

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回顾百年来我们走过的从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的历程。

内容简介

个人通过社会力量而完成自身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向我们揭示的社会发展方向,也是今天的社会建设应致力的价值目标。社会建设需立足于社会现实而推动“抽象的公民”复归于“现实的个人”、复归于每个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一个有活力、有生机的社会需要公民积极主动地行使公民权责,而公民行权担责的意识和能力,需要通过切实的社会建设来促成。今日中国需要努力促成积极的公民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体的安全、自由、幸福、成长与社会的整合、团结、有序、生机之间的平衡协调。

作者简介

作者王小章,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曾在《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潜意识的诠释》《经典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从“自由或共同体”到“自由的共同体”》《走向承认》《中国社会心理学》《公民权研究手册》等十余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三等奖三次。1991年4月至2017年3月任教于浙江大学,2004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导言

第一章 流离的个体与趋于涣散的社会

一 现代个体的诞生及共同体的解体

二 新一波个体化与“风险社会”

三 转型中国的个体与社会

第二章 公民身份:一种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制度

一 现代公民身份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 现代公民身份以个体为本位谋求个体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三 马克思与现代公民身份制度:批判、肯定与超越

第三章 从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

一 社会革命:从上层机构到基层社会

二 从梁漱溟到费孝通:社会建设的中国探索

三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

第四章 走向以积极公民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建设

一 何谓社会建设

二 积极公民身份及其条件

三 积极公民身份的威胁

四 市民社会、能动社会和“福利社会”:以社会建设促成积极公民身份

五 不平等、不确定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取向

第五章 制度、结构、心态——社会建设的实践层面

一 制度调整

二 结构转型

三 社会心理调适

附录1 现代性视域下的社区与社团

一 经典社会理论中的社区与社团

二 当代语境中的社区与社团

三 结论

附录2 论怨恨:生成机制、反应及其疏解

一 怨恨的生成机制或作为现代性现象的怨恨:从托克维尔到舍勒

二 断头术、排斥与社会泄愤:怨恨的反应

三 公民权与怨恨:怨恨的疏解

附录3 论焦虑——不确定性时代的一种基本社会心态

一 基本信任或本体性安全与焦虑的本质

二 理性和革命撬动传统秩序的根基:过去不再照亮未来

三 新秩序的自反和风险社会:“选项生命史”下的焦虑

四 焦虑的社会和个体应对

五 中国式焦虑

后记

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冯婷。

得书感谢您对《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国传统家族组织的动态理论模型。
“肯定性行动”:美国族群政策的沿革与社会影响(21世纪中国民族问题丛书) 电子书
美国围绕“肯定性行动”展开争论:补偿理论、反向歧视和污名化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中国游戏风云 电子书
一部视野宏阔、史料翔实的中国游戏发展史,一本笔触细腻、充满温情的中国玩家回忆录。
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