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勾勒了《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梳理《史记》文学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史记》为什么能“越界”成为文学经典为问题,展现从汉代至当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史记》文学的阐释和接受情况,并且探讨经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
通过对两千多年来中外《史记》文学阐释史、审美效果史、经典影响史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史记》的文学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深化了《史记》及汉代文学研究;揭示了《史记》文学经典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深究了文学与史学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史记》文学传播以及读者接受的探讨,挖掘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
作者简介
作者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在高等学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多年,承担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史记研究、中国文学研究通论等课程的教学,深受学生好评。
已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史记研究史略》(合著)、《史记学概论》、《唐前史传文学研究》、《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绪论
第一章 《史记》对前代文学经典的接受
一 对“六经”传统的接受
二 对诸子百家的接受
三 对于屈原及《楚辞》传统的接受
第二章 汉魏六朝:《史记》文学经典化的起步
一 《史记》诞生后的命运及其在当时的传播
二 评论家对《史记》文学特征的初步认识
三 文学发展与《史记》文学价值的初步认可
第三章 唐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奠定
一 《史记》史学地位的提高对文学经典化的作用
二 《史记》注释的突出成就
三 古文运动与《史记》文学地位的奠定
四 《史记》在诗歌、传奇领域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 宋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一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基础条件
二 宋代的《史记》文学阐释
三 《史记》《汉书》叙事写人比较分析
四 《史记》与宋代散文及其他
五 宋代在《史记》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第五章 元代:《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变
一 元代文化与《史记》的传播
二 元代的《史记》文学评论
三 《史记》与元代文学创作
(一)元代戏剧与《史记》
(二)《史记》诗
(三)元词与《史记》
(四)元代话本与《史记》
第六章 明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一 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
二 明代《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及其原因
三 对《史记》艺术美的评点
四 《史记评林》及其他
五 《史记》文学评点与《史记》文学经典化
六 文学创作与《史记》的文学经典化
第七章 清代:《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高峰期
一 《史记》文学评论的基本情况
二 清代《史记》文学阐释的新进展
三 对《史记》叙事写人艺术评论的深化
四 金圣叹等人的重要贡献
五 清代《史记》文学阐释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第八章 近现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加强
一 《史记》的普及传播为其文学经典化奠定了阅读基础
(一)《史记》全本及选本的出版让更多的人阅读经典
(二)《史记》的阅读指导让人们会读经典
(三)《史记》讲授让读者读懂经典
二 《史记》的系统研究为其文学经典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史记》体例研究
(二)《史记》叙事研究
(三)《史记》文章方法研究
(四)《史记》人物传记研究
(五)《史记》艺术美学研究
(六)《史记》散文艺术研究
(七)司马迁《史记》“爱奇”研究
(八)《史记》文学研究新突破
(九)《史记》与民间文学研究
三 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编写强化了《史记》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九章 当代:《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时代
一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起步
二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高潮
三 港、台地区的《史记》文学研究
四 对当代《史记》文学研究一些问题的思考
第十章 海外《史记》文学研究对经典建构的作用
一 《史记》传播空间的扩展
二 建立在考证基础上的《史记》文学阐释
三 日本的《史记》文学阐释与研究
(一)《史记》在日本的广泛传播
(二)《史记》文学阐释研究
余论
附录一 意、法、神的融合
附录二 由法见义、因义观法
附录三 实事求是 新颖深刻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新科。
得书感谢您对《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