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探讨和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作品。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重写文学史”讨论的逐渐深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历了确立与解构的反复。在不断的解构与颠覆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呈现出多元性。从现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思路看来,对文学外部关系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并且逐渐有转向文化研究的趋势。
作者简介
作者李相银,文学博士,现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进路(代序)
上编 经典重读与作家新论
现代知识分子的归乡心路——《故乡》新论
尴尬:在脆弱的自我期许与顽固的世俗评判之间
幻灭:摔碎的童年之镜与不忍的现实境况
幻灭的消解:希望之有无与“路”的想象
女性的国族体验与生存之困——重返《生死场》
一
二
市民空间的发现——《茶馆》新论
一、茶馆之要义:市民公共空间的营造
二、茶馆之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对垒
三、沉郁的《茶馆》与50年代的文学
混淆的“怀旧”主体与时代缝隙——《长恨歌》新论
一、混淆的“怀旧”主体与误读的诞生
二、时代缝隙:虚弱与暧昧的增生点
是处红消翠减,苒苒物华休——韩邦庆与《海上花列传》
一
二
三
边缘处的关注——滕固小说论
一
二
中西诗艺的成功整合——徐志摩诗歌论
一
二
三
在海风的吹拂下——叶灵凤论
一
二
三
四
往返于都市与小镇之间——施蛰存论
一
二
三
都市中恣意烂漫的印象画者——穆时英论
一
二
三
从迷乱灰色中发现人生的微光——茅盾论
一
二
三
以洋溢的青春投进乱世的一束灵光——张爱玲论
一
二
三
乱世里的盛世人——苏青论
一
二
三
中编 新世纪文学批评
革命时代的思想漫游——《启蒙时代》论
“革命”:思想的淬火器
蜕变:失落纯真与解构神圣
从上层到民间:“市民”身份的确认
“德”“才”之间:才女主体性的建构——《天香》论
一、园:男性的撤退/女性的滋养
二、自持与妥协:才女的基本立场
三、纯净典雅的诗学
乡村视域中的“革命”——论贾平凹的《古炉》
乡村政治的失序与“革命”之魅
恒久、混沌的乡村日常生活
通灵的动物世界:村民日常生活的理想范本
四、自在的乡村信仰:“道”与民间巫术
结语
乡村政治生态的体制性与民间性——毕飞宇“王家庄”叙事之考察
一
二
三
农具的隐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焦虑——评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
主体性农民的建构
从乡村到城市的路
历史的天空与农具的隐喻
变调:叙事的强度与难度——评余华的小说《兄弟》(上)
一
二
三
精神拯救与责任担当——由陆天明的《高纬度战栗》说起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一、崇拜之爱与“精神寻父”
二、亲情的制约与习惯的力量
三、女性的雄化
四、精神之恋的外衣脱落之后
一个人的乌托邦——徐则臣小说论
发现者的秘密视角
生活在别处
梦的召唤
假面背后的真实——评魏微小说《化妆》
一、贫穷:爱情杀手
二、两个人的战争:爱情之梦的建构与解构
三、日常生活的诗性提炼
坚持一种对美好的信仰——我们的文学批评
下编 文学史写作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
一、批评时间的错位
二、批评对象的缺席
三、文化重构的理想
灵魂的错位——论现代知识女性书写
一
二
三
四
乡村政治生态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
二
三
四
新武侠小说与大众文化
一
二
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学写作
后记
通往经典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建构是201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相银。
得书感谢您对《通往经典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读与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