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

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为“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论文集。

内容简介

2014年8月19日至20日,“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在兰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和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本书编入会议交流论文集的文章共61篇,编辑出版选定45篇,存目论文16篇。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挖掘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 (代序)

在“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

前张骞的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匈奴时代

丝绸之路与中亚研究

西北汉简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历史地位

论甘肃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考察

明代古地图所见16世纪的陆上丝绸之路

略论丝绸之路饮食文化交流的研究

西风东渐?抑或东风西渐

从新疆出土的“蜻蜓眼”珠饰看古代中伊交通往来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高僧西域求法史迹钩沉

蒙元纳怜站道上的黄兀儿月良

北朝以来炳灵寺周围交通状况考索

胙土命氏:汉魏士族形成新解

《职贡图》的研究情况

唐后期禁军扩召述论

安史之乱前吐蕃进攻河西的军事地理研究

通往唐永徽《律疏》之路

药元福墓志考

突厥武德皇后的再研究

墓志铭映印下的唐朝河北粟特人地著化问题

从齐家到二里头: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起源于西部渭水流域说

东北亚地区考古资料中所见的狮子形象(草稿)

著名高僧法显西行求法行踪与学术成就论略

佛教与《文心雕龙》“圆”范畴之生成

梦通三界

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对中古王权观的影响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兰若和佛堂经济论略

明代临洮宝塔寺及其法王史实考述

甘肃省道教文化资源述要

儒学研究不应回避的问题

关于秦汉简所见“稍入钱”含义的讨论

“属国秦胡卢水士民”考

汉简中的大宛和康居

敦煌《尚书》残卷和日本皎亭文库本《尚书》(提要)

郑凤安及其相关契约文书

武威藏6749号西夏文佛经《净土求生礼佛盛赞偈》考释

新疆古代语言文字资料的发现与整理

汲古书院和刻《晋书·载记》序论及汉赵部校证

从写本到刻本演变中的书籍装帧杂考(提纲)

明代《蒙古山水地图》探微

炳灵寺的文学遗存初探(初稿)

长崎贸易中的清宫刻书

会议总结

后记

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再聪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拜占庭文明 电子书
本书展示了拜占廷帝国千余年的历史及其丰富的精神和物质遗产。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群星闪耀:欧洲文明的涅槃与重生 电子书
本书分类介绍近百位艺术家,全方位解读伟大的文艺复兴。
文明的比较 电子书
面对文明的共通与不同,我们该如何相互欣赏、如何求同存异,又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