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研究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的专著,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内容简介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中与佛教关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从苏轼与佛教的因缘、苏轼书画观与佛教、苏轼书画创作理论与佛教、苏轼书画作品受佛教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展论述,通过苏轼的书画与佛教这个个案,对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展实证性与科学性的讨论。
作者简介
作者陈中浙,别名陈南璋,1969年12月5日生于浙江永嘉。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曾出版多部专著,如《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一超直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新版自序
原序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概况
一 选题说明
二 研究方法
三 先行研究概况
第二节 书画艺术与佛教关系的流变
一 魏晋南北朝的发端时期
二 隋唐五代的展开时期
三 北宋的深入时期
第三节 北宋书画艺术与佛教的特征
一 北宋书画艺术的特征
二 北宋佛教的特征
第一章 “我在壮岁,屡亲法筵”
第一节 苏轼的家庭佛缘
第二节 苏轼与佛僧的交往
一 与云门宗佛僧的交往
二 与临济宗佛僧的交往
三 与其他宗派佛僧的交往
第三节 苏轼对佛教的理解
一 对佛教的理性追求
二 对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汲取
第四节 苏轼的佛教受益
一 诗词文受佛教的影响
二 处身行事受佛教的影响
第二章 “我书意造本无法”
第一节 书画的欣赏品评观
一 诗书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
二 “包容无碍”的“圆融”之美
三 重“常理”的品评标准
四 “形神”论的“中观”之美
五 “不留意于物”的“无住”观
第二节 对书画功用的认识
一 “游戏三昧”的功用
二 “悦人”功用的随意性
三 “参禅悟道”的功用
第三章 “无意于佳乃佳”
第一节 创作方法
一 “通融无碍”的创作观
二 “无法之法”的创新观
三 “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心态
第二节 创作构思
一 “空故纳万境”与虚静之心
二 “身与竹化”与禅定精神
三 “成竹于胸”与“顿悟”特色
第三节 创作表达
一 “急起从之”与“当下”精神
二 “尽意”与“直指本心”
三 饮酒创作与“分别之心”
第四章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第一节 准备期的作品
一 刻意锻炼的“执着”相
二 “抒情写意”的前兆
第二节 突变期的作品
一 大胆的反叛精神
二 “放心而为”
三 萧散随意
第三节 成熟期的作品
一 “于相而离相”
二 “平淡自然”
三 “圆满”境界
结论
参考文献
一 专著
二 期刊论文
三 书帖与画册
附录一 苏轼与佛僧交往系年
附录二 苏轼书画艺术活动系年
附注
后记
再版后记
我书意造本无法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陈中浙。
得书感谢您对《我书意造本无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