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日战争中实际发生的情况,比你想得要复杂得多。
内容简介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系列会议,第一次于2002年在哈佛大学召开。组织者决定第一次会议的重点应该放在受战争影响的中国的不同地区。第二次会议在夏威夷举行,其内容是战争的军事主题。第三次会议在日本的箱根町举行,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其重点是战争期间各国的外交政策。本书即是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这些论文显示在中日战争中实际发生的情况要远远复杂于既有的认知。
作者简介
作者杨天石,江苏东台人,1936年2月15日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杨天石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二十余种。其中《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被全国31家媒体共同推选为2008年十大好书,并获香港书奖;《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获2014年《作家文摘及香港《亚洲周刊》“十大图书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再版新序
序一
序二
战前的中国军事实力
一 前言
二 军事统帅机构
三 各级指挥单位
四 战前的陆军
五 战前的海空军
六 国军干部素质
七 陆军编装战纪及其他
八 抗战部署计划
九 中日军事情报工作
十 结论
中国的抗日战略
一 国民党的决策机制与中方抗日战略的形成
二 战争爆发后的战略应付
三 上海的主动出击
四 外部因素对抗日战略的影响
五 进入相持阶段的战略对策
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抗战战略
七 胜利前的战略指导
八 结语
日本陆军的战略决策(1937~1945)
一 政战略决定过程中的陆军
二 事件的扩大过程
三 从华北向华中
四 汉口·广东作战
五 从军事作战到政治战争
六 太平洋战争下的中日战争
结论
军事史背景下的中日战争
一 中国的失败
二 前工业化社会中的动员
三 边境
四 结论
1937: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年——从卢沟桥事变至南京陷落
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
中国军队力图“先发制人”,但缺乏重武器,上海攻坚战未能取胜
日本陆、海、空军协同,中国反登陆战失利
为维护中苏交通线,蒋介石决定吸引日军改变主战场;为配合外交斗争,蒋介石决定坚守上海
中国军方的大失误,忽视杭州湾防务
南京:守乎?弃乎?
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坚持抗战国策
华北战场失利与平型关之捷
结束语
长江中游地区的防御战——消耗战的开始
会战前夕中国军队的方位、条件和备战
徐州会战
保卫武汉
南昌会战、长沙会战
结论
华中日军:以第十一军的作战为中心(1938~1941)
前言
一 汉口战役
二 “治安第一主义”
三 宜昌战役
四 “短暂”作战
结语
一号作战:决策经过与实施结果
一 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概要
二 一号作战的决策经过
三 一号作战的目标
四 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完成
五 一号作战的结果
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
一 国军对日军战略意图的判断
二 国军的战略部署
三 国军的指挥与协调
四 国军官兵素质与战斗力
滇西缅北会战中的中国远征军及其战术
一 中国军事当局配合盟国,拟定远征军参加缅甸战役的计划
二 中国远征军的编制、装备与训练
三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针与南北(左右)两翼的协同战术
四 一点检讨
滇缅战场上日军的“玉碎”及“慰安妇”的命运
一 滇缅战场的战略位置
二 短暂和平时期滇缅战场上的“慰安妇”
三 从战争爆发到“玉碎”期间的战场最前线的“慰安妇”
四 结论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共在华北的军事活动(1939~1945)——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
前言
一 八路军的建设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937~1940年
二 日本军队的进攻和根据地的危机:1941年至1943年夏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战
一 全国抗战爆发时中日军力对比
二 第一期空军作战(自抗战开始至武汉会战结束)
三 第二期空军作战(1939~1944)
四 胜利的曙光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日三方之互动关系
一 战争结束前夕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
二 有关“和平”解决之三方互动
三 着眼于战后之国共角逐
四 围绕战后接收之国共日关系
五 余论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全3卷)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天石。
得书感谢您对《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全3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