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九色鹿·唐宋系列)

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九色鹿·唐宋系列)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围绕“汉”“和”两种书写系统中的文学文本,探究日本古代知识阶层与唐代长安都城的交错关系,阐释都城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期望从东亚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都城”的研究视域出发,在“东亚都城时代”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中,发掘长安都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映。

在横向轴上,本书选取了汉诗、日记、说话、绘卷、物语等文类,通过探讨不同文类在表现长安都城上的等级关系,深度剖析了汉文学与假名文学这两种不同书写载体中“长安表述”之差异。

在纵向轴上,重点探讨了八至十三世纪日本人对长安都市景观的认知流变,指出了宫廷官僚与寺院僧侣等不同阶层对长安的知识储备与传播途径,考察了古代日本人的都城思想与中国观。

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稽考了《怀风藻》中具有长安体验的诗人及诗作。第二章研究了“敕撰三集”对长安的消极书写。第三章指出了《本朝无题诗》中“长安=平安京右京”模式的建立,实际上展现了日本人的都城观——即平安京是囊括唐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巨大存在。第四章讨论了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长安叙事,如何在日本文学中衍生出了“遣唐使在长安遭受迫害”这一母题。第五、六章分别以《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和《弘法大师行状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世绘卷中的长安图像。第七章以《松浦宫物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物语中的长安地名和地理想象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郭雪妮,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日本中央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东亚比较文学、东亚文学及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译著两部(日文、韩文各一部),编著教材两部。近年来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序章 在日本发现长安

第一章 《怀风藻》与遣唐使的长安体验

一 遣唐使的长安体验及其汉诗创作

二 奈良诗僧弁正在唐汉诗考论

三 藤原宇合的都城意识与国家观

第二章 “敕撰三集”诗人对长安城的节制性观看

一 平安朝乐府中的“长安—边塞”模式

二 艳情诗与“女性观看”机制

三 都城思想对九世纪初日本文人长安书写之干预

第三章 《本朝无题诗》中的长安表述及隐喻

一 从东亚都城时代到“后长安时代”

二 借代与用典

三 慈恩寺:地理景观与诗学空间的重构

第四章 圆仁的长安记事及其入唐说话

一 僧侣之眼:关于长安城的苦难记忆

二 长安体验与书写唐武宗之策略

三 圆仁入唐说话流变的思想史考察

第五章 《吉备大臣入唐绘卷》中的长安图像

一 《江谈抄》中的吉备入唐说话

二 松浦:画卷上的长安风景

三 凝视长安建筑中的隐喻

四 滑稽化的唐人群像

第六章 《弘法大师行状绘》中的青龙寺

一 《弘法大师行状绘》的传承与史实

二 东寺本《行状绘》中的青龙寺

三 “三国佛教史观”与东寺本《行状绘》的历史意识

第七章 《松浦宫物语》与中世日本的长安想象

一 长安地名如何成为文学符号?

二 神仙思想与《松浦宫物语》对长安郊外的山水想象

终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九色鹿·唐宋系列)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郭雪妮。

得书感谢您对《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九色鹿·唐宋系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越国考古 电子书
越人源于浙江,越国始立于浙江,这也使得越国考古对于还原越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使其成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点。本书依托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原始瓷窑址发掘等最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国起源、发展、争霸、衰落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而且也全面地展现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产生活、葬俗,等等。书中还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了越人如何与中原文化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如何影响了越人的生活等内容,
吴越国考古 电子书
再现吴越钱氏在五代乱世中坚守的一方乐土。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徜徉于“长安与河北之间”,带我们走进唐代历史的另一种表达。
魏玛德国:从共和到纳粹 电子书
读懂魏玛德国的历史,就能读懂纳粹是为何产生的。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电子书
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铜器领域经典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