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文首次把部分学界未研究过的注疏纳入视野,从更全面的角度,对《金刚经》的接受和流传做出判断。
内容简介
本文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首次对历代佛经目录、佛藏文献、敦煌写经和房山石经中留存的《金刚经》的版本面貌进行梳理,相较前人成果,对罗什本数量底限做出更新。其次,跨学科整合方法的使用,使《金刚经》处在佛学、译学、史学和文学四重维度下,以便对其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做出全方位、深入的分析。再次,虽然学界已有对唐人《金刚经》注疏的成果,但并非囊括所有15部注疏。
关于禅宗六祖对《金刚经》流播的推动,学界对其关注尚且不足。本文特对慧能之《坛经》与《金刚经》的义学关系加以梳理,发现前者以后者之义学思想作为基础,生发“心性”,促进了后者的流播。最后,《金刚经》由罗什首次译出汉文本,最初为空宗思想载体。随着后世五次重译及注疏解义的推动,加之佛教的发展,使此经的义学导向逐渐转至有宗,这促使了大量注疏和灵验记的出现。基于此,唐代世俗社会出现了《金刚经》信仰,对经本的使用倾向,是有宗化义学导向下的世俗化。
作者简介
作者张开媛,河北邢台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刚经》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专注于《金刚经》研究,博士论文《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于2016年获评优秀。已发表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含待刊)10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其他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鸠摩罗什所译佛经的流传情况
第一节 从佛经目录看罗什译本的存留情况
第二节 佛藏中罗什译本的保存情况
第三节 敦煌文献存罗什译本面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刚经》译作的主体选择性
第一节 罗什本《金刚经》的主体选择性
第二节 罗什之后《金刚经》译作的主体选择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人注疏对《金刚经》经义的阐释
第一节 唐代《金刚经》注解背景及注疏
第二节 慧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
第三节 窥基的《金刚般若经赞述》和《金刚般若论会释》
第四节 知恩《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
第五节 唐玄宗《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六节 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
第七节 宝达《金刚暎》(卷上)
第八节 昙旷《金刚般若经旨赞》
第九节 宗密《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子璇治定)
第十节 智俨《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第十一节 《金刚经》若干佚名者注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刚经》对六祖慧能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从宗派教义转向说起
第二节 慧能《金刚经解义》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
第三节 《金刚经》中道思想影响下的《六祖坛经》
第四节 《六祖坛经》基于《金刚经》的义理发展
第五节 《金刚经》与慧能的顿悟心性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代《金刚经》的衍生作品
第一节 唐代《金刚经》灵验记
第二节 《金刚经》讲经文
第三节 《金刚经》变相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敦煌文献收录罗什译本写经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开媛。
得书感谢您对《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