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已婚男性在社交媒体进行婚外“交友”过程中,对性脚本的构建、实施和诠释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对国人生活的深度嵌入,婚外性开始借助社交媒体这一新的媒介工具,并呈现出新特点。
在此背景下,本书以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为调查对象,前后花费三年时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28名已婚男性的网络约见行为进行了虚拟民族志研究。
以此为棱镜,本书从日常生活实践的生活伦理视角,展布转型期已婚者特别是男性已婚者构建、演绎婚外性脚本的行为、过程和心理,揭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性认知,也丰富了性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程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在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省级党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融合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个。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交媒体是现代婚姻的“隐形杀手”吗
一 婚外性的演变
二 社交媒体成为Web 3.0时代性的重要出口
三 社交媒体“隐形杀手”论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多维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 陌生人社交媒体
二 “交友”
三 婚姻稳定性
第二节 西方的相关研究
一 婚姻稳定性传统研究
二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不忠研究
第三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 婚姻稳定性研究
二 出轨、一夜情、“交友”等相关研究
第四节 国内现有研究相对滞后
一 对互联网情境的观照不够充分
二 对“本土知识”的观照较为欠缺
三 对转型期中国男性婚外性的研究相对缺位
四 急需定性研究方法的补充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框架和视角
一 理论框架
二 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田野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二 田野说明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 恪守研究伦理
二 个案基本情况
三 双重身份问题的应对
小结
第四章 陌生人伦理
第一节 陌生人伦理的出现
一 陌生人社会的到来
二 陌生人伦理的出现
第二节 陌生人社交媒体的流行
一 脱域化与网络社交
二 陌生人社交媒体的流行
第三节 匿名社交媒体——撩撩
一 广告策略:恰好遇见你
二 LBS技术:附近的人
三 自我呈现:远离尬聊
四 弱关系社交:既隔离又联结
小结
第五章 显规则与潜规则
第一节 显规则与潜规则
一 显规则和潜规则
二 显规则:《撩撩管理规范》
三 潜规则:“交友”流程
第二节 撩撩婚外“交友”的比较分析
一 常见婚外性的形式
二 撩撩婚外“交友”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六章 构建性爱乌托邦
第一节 个人资料与自我呈现
一 照片的自我呈现
二 网名的自我呈现
第二节 目标筛选
一 强调自我审美偏好
二 强调对方“交友”的可能性
三 强调“朋友”关系的可持续性
第三节 搭讪
一 搭讪的重要作用
二 搭讪的互动符号
三 搭讪的段位
四 搭讪和网络调情
第四节 边界
一 婚外“交友”的底线
二 情感剥离
第五节 “战略”与“战术”
一 “战略”与“战术”
二 “战略”:借助常态表征的保护
三 “战术”:逃避配偶凝视的手段
小结
第七章 自我建构婚外“交友”合法性
第一节 婚外“交友”的合法性问题
一 合法性概念
二 婚外“交友”对社会规范的背离
第二节 婚外“交友”者自我建构合法性
一 合法性建构方式:行动归因
二 受访者常见的行动归因
小结
第八章 自我审查与疗愈
第一节 混合人生
一 混合人生
二 多元自我
第二节 自我审查
一 个案M02:我不是什么好人,但是绝不坏
二 个案M01:我是被家里逼着结婚的
三 个案M05:算是给生活一个出口吧
四 个案M28:中国式婚姻中的丈夫都很好
第三节 自我疗愈
一 情绪: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二 网络的抑制解除效应
三 成为自己的治疗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研究发现
二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 性观念的变迁
二 过渡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共生
三 纯粹关系:对未来婚姻制度的社会学想象
第三节 研究反思
一 关于研究对象
二 关于研究方法
三 关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是202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程萍。
得书感谢您对《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