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文献考据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儒学由先秦至汉代的转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将儒学由先秦至汉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儒学的渊源、确立、分化与发展、“危机”“调整”与“复兴”、官方经学的确立几个时期;揭示了儒学各发展时期的基本思想主张、学术理念及其在思想史、学术史上的突出特征,重点考察儒学在每一时期与其前思想主张、学术观点的差异,分析各时期儒学发展转变的深层原因,探讨其转变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考察汉武帝以后,儒学官方经学地位确立对汉代士人人生命运、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汉代“儒学独尊”情景下思想文化与学术思潮的实际状况。
作者简介
作者梁振杰,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博士后。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韩国全北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与经学、中国古代学术史。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研究项目。已出版《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论语集注注说》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儒学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儒”之众说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文化根源
一、巫史文化
二、礼乐文化
三、宗法制度
第二章 儒学的确立
第一节 春秋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变革
一、西周末年的“怨天”思潮及其天人思想的发展
二、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与礼治思潮
三、“王官散佚”与学术文化的下移
四、保氏失守与私学的兴起
五、“士”阶层的出现与演变
第二节 孔子及其儒学的创立
一、孔子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及其“以道自任”的担当精神
二、“吾其为东周乎”——孔子对礼的“恢复”与反思
三、“以仁入礼”——孔子对传统思想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节 孔子与六经
第三章 战国儒学面临的时代课题与挑战
第一节 战国社会之剧变
第二节 “士”之兴起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儒学思想主张与时代的“错位”
第四节 学术权威的缺失
第五节 其他学派的挑战与非难
一、墨家对儒学的挑战与非难
二、杨朱之学对儒学的冲击
三、庄子一派及其他学说对儒学的非难与抨击
第四章 战国早期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探索(上)
第一节 《大学》: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系统阐述
一、《大学》成书年代及作者平说
二、《大学》的修身思想
三、《大学》在先秦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影响
第二节 《中庸》:战国儒者关于修身教化的理论思考与追问
一、《中庸》的成书年代
二、《中庸》之思想内涵
第五章 战国早期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探索(下)
第一节 心性论
一、楚简论“性”
二、楚简论“心”
三、楚简论“情”
四、论心性修养
第二节 天命天道说
第三节 政治伦理思想
一、忠信思想
二、“恒称君之恶”的臣道思想
三、修身与教化
四、爱亲与尊贤
第六章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 仁政学说
一、王霸之辨
二、“以民为本”的仁政主张
三、“民有恒产”及“与民同乐”
四、尊贤使能与注重教化
第二节 性善论
第三节 心论、内圣与“养浩然之气”
第七章 时代转向与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战国末期统一的时代要求及儒学所面临之新课题
第二节 荀子的社会组织理论与政治主张
一、群分思想
二、隆礼重法与王霸说
三、君民关系论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八章 儒学的危机:秦代儒学入政的失败
第一节 博士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博士儒生参与议政与儒家思想进入政治殿堂
第三节 “焚书坑儒”与秦王朝学术思想的转变
第九章 儒学的复兴及其官学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汉初学术格局与儒学的复兴发展
一、子学传承与复兴
二、汉初社会与黄老之学
三、儒道互绌中的儒学复兴
第二节 儒学由诸子之学到王官之学的转变
一、诸子之学生存环境的萎缩与消失
二、儒学之调整与转变
三、“罢黜百家”与儒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是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梁振杰。
得书感谢您对《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