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

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董学与先秦儒学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对董学与曾子儒学、子思儒学、孟子儒学和荀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唯实比较,在揭示董学与它们的关系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各种思想的本质。

本书认为,孟子儒学在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继承了孔学,荀子哲学在诸多关键方面与孔学完全不同,而与董学具有内在的理念和价值上的渊源。

作者简介

作者张珂,先后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原创性研究,笔耕不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第一章 曾子儒学:保守内敛的孝悌伦理学

第一节 曾子的生平和曾子儒学研究的唯实史料

一 曾子的生平

二 曾子儒学研究的唯实史料

第二节 曾子儒学的核心概念

一 孝

二 忠

三 心

四 思

五 礼

六 仁

七 耻

第三节 曾子儒学的主要理念

一 曾子儒学的孔孝

二 曾子儒学的君子观

三 修心论

四 曾子儒学中的阴阳观

第四节 曾子儒学的历史地位

一 曾子儒学的本质

二 关于曾子儒学的“正统性”

第二章子思儒学:头绪纷杂的半成品

第一节 子思的生平与子思儒学

一 关于子思儒学的唯实史料考辨

二 子思的身世

三 《中庸》与孔学的关系概论

第二节 《中庸》传承考辨

第三节 观念唯实主义对《中庸》内容构成的唯实解构

一 《中庸》的争议性

二 《中庸》的双文论

三 《中庸》是“半伪书”

四 《中庸》受到了董学的编撰

五 《中庸》的历史际遇

第四节 对《中庸》的观念事实的唯实解构

一 《中庸》所包含的几个理念

二 《中庸》的主要概念分析

三 《中庸》的主要理念

第五节 简帛《五行》考

一 五行概念的新内涵

二 新五行观是君子伦理学的道德原则

三 简帛《五行》与《中庸》在观念事实上不符

四 新五行观不是子思儒学的唯实史料

五 新五行观与孟子儒学

第六节 董学对《中庸》的渗透

一 董学是《中庸》成书之后的重要修订者和编辑者

二 《中庸》中的董学理念

三 董学对《中庸》渗透的有限性

第七节 《中庸》的方法、本质和意义

一 《中庸》的方法

二 《中庸》的本质

三 《中庸》的意义

第三章 孟子儒学:孔学衣钵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

第二节 对《孟子》的考据与对其风格的分析

一 孟子儒学的唯实材料考辨

二 《孟子》的作者问题考辨

三 《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第三节 孟子儒学的方法论

第四节 孟子儒学的核心概念体系

一 心

二 性

三 仁与义

四 才

五 反

六 气

七 诚

八 天与命

九 礼

十 耻

第五节 孟子儒学的主要理念

一 天命观

二 四端说

三 义内说

四 义利之辨

第六节 孟子儒学的主要理论

一 人性论

二 大丈夫伦理学

三 历史观

四 王霸观

五 仁政观

六 战争观

七 孟子和孟子儒学的政治际遇

第七节 孟子儒学的内在悖论

一 道德乌托邦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悖论

二 关于孔子为圣人的悖论

三 关于人性论的悖论

四 义利之辨的悖论

五 仁政观的悖论

六 关于大丈夫的悖论

七 关于王霸观的悖论

八 政治目标与实现手段之间的悖论

第八节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不同定位

一 战国时期

二 《孟子》在秦朝的地位

三 《孟子》在汉朝的地位

四 《孟子》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衰落

五 唐朝对于孟子儒学的观点

六 两宋的孟子升格运动

第九节 孟子儒学的本质

一 孟子儒学对孔学的继承

二 孟子儒学与孔学的不同之处

三 孟子儒学与孔学的同异双重性

四 孟子儒学和孔学在风格上的差异

第十节 董学与孟子儒学的尖锐对立

一 针对董学与孟子儒学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

二 董学与孟子儒学的本质差异

第四章荀子哲学:作为董学先音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

第二节 《荀子》的成书与流传

一 《荀子》流传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 荀子哲学的唯实史料

第三节 荀子哲学的时代性

第四节 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和逻辑主线

一 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二 荀子哲学的其他主要概念

第五节 荀子哲学的主要理念

一 荀子哲学的形而上学观

二 欲道

三 群论与群道

四 荀礼

五 性恶论的人性观

六 荀子哲学的君权主义政治观

七 荀子的战争观

八 经济观

九 荀子哲学的道德观

十 荀子哲学的君子观、圣人观和伦理学

十一 荀子哲学的历史观

第六节 荀子与经书传承

一 荀子与六经文本传承

二 文本传承与哲学理念之间的关系

三 荀子与六经关系的可疑之处

第七节 荀子哲学的本质

一 荀子哲学的目的性和归类

二 荀子哲学中的概念体系和理念的体系性

三 荀子哲学的理念

四 荀子哲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第八节 荀子哲学的内在悖论

一 天与人的悖论

二 荀礼的悖论

第九节 荀子哲学不是儒家思想

一 历来对于荀子哲学的主流“归类”的方法及基础

二 对荀子哲学进行定位的方法论弊端

三 荀子哲学与孔学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本质区别

四 作为独立哲学思想的荀子哲学

五 荀子思想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高峰

第十节 荀子哲学与董学的唯实比较

一 两者存在诸多共性

二 两者的差异性

三 荀子哲学是董学的一次预演

四 董学对荀子的肯定

五 《荀子》中的董学痕迹

六 董学与荀子哲学都是独立的哲学体系

第十一节 荀子哲学的意义

一 荀子哲学整合先秦思想的失败

二 荀子人性论的哲学意义

三 荀子哲学是先秦哲学的理论高峰

第十二节 小结

主要参考书目

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珂。

得书感谢您对《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儒学评论(第十二辑) 电子书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主编集刊,本册是第12辑。
探古求今说儒学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提纲挈领看儒学》《不废江河万古流》《少正卯之死》《打假何须烧店》《孝经今释》《打开门的钥匙》《国风何曾再流行》《千秋功过董仲舒》《管窥孔子》《不要给神仙戴错了帽子》等10篇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睿智风趣的语言、从古为今用的视角审视传统儒学的精华内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在观念与思想之间:论先秦义范畴之生成 电子书
一个”义“字,构成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基因?
梁启超评历史人物合集·先秦卷 电子书
梁启超对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评述。
儒学近代之境.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据,从探讨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入手,分阶段考察其代表性著作和思想流变,重点论述章太炎儒学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第一,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太炎的儒学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关系;第二,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他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第三,从政治史角度论证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