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董学与先秦儒学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对董学与曾子儒学、子思儒学、孟子儒学和荀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唯实比较,在揭示董学与它们的关系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各种思想的本质。
本书认为,孟子儒学在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继承了孔学,荀子哲学在诸多关键方面与孔学完全不同,而与董学具有内在的理念和价值上的渊源。
作者简介
作者张珂,先后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原创性研究,笔耕不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第一章 曾子儒学:保守内敛的孝悌伦理学
第一节 曾子的生平和曾子儒学研究的唯实史料
一 曾子的生平
二 曾子儒学研究的唯实史料
第二节 曾子儒学的核心概念
一 孝
二 忠
三 心
四 思
五 礼
六 仁
七 耻
第三节 曾子儒学的主要理念
一 曾子儒学的孔孝
二 曾子儒学的君子观
三 修心论
四 曾子儒学中的阴阳观
第四节 曾子儒学的历史地位
一 曾子儒学的本质
二 关于曾子儒学的“正统性”
第二章子思儒学:头绪纷杂的半成品
第一节 子思的生平与子思儒学
一 关于子思儒学的唯实史料考辨
二 子思的身世
三 《中庸》与孔学的关系概论
第二节 《中庸》传承考辨
第三节 观念唯实主义对《中庸》内容构成的唯实解构
一 《中庸》的争议性
二 《中庸》的双文论
三 《中庸》是“半伪书”
四 《中庸》受到了董学的编撰
五 《中庸》的历史际遇
第四节 对《中庸》的观念事实的唯实解构
一 《中庸》所包含的几个理念
二 《中庸》的主要概念分析
三 《中庸》的主要理念
第五节 简帛《五行》考
一 五行概念的新内涵
二 新五行观是君子伦理学的道德原则
三 简帛《五行》与《中庸》在观念事实上不符
四 新五行观不是子思儒学的唯实史料
五 新五行观与孟子儒学
第六节 董学对《中庸》的渗透
一 董学是《中庸》成书之后的重要修订者和编辑者
二 《中庸》中的董学理念
三 董学对《中庸》渗透的有限性
第七节 《中庸》的方法、本质和意义
一 《中庸》的方法
二 《中庸》的本质
三 《中庸》的意义
第三章 孟子儒学:孔学衣钵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
第二节 对《孟子》的考据与对其风格的分析
一 孟子儒学的唯实材料考辨
二 《孟子》的作者问题考辨
三 《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第三节 孟子儒学的方法论
第四节 孟子儒学的核心概念体系
一 心
二 性
三 仁与义
四 才
五 反
六 气
七 诚
八 天与命
九 礼
十 耻
第五节 孟子儒学的主要理念
一 天命观
二 四端说
三 义内说
四 义利之辨
第六节 孟子儒学的主要理论
一 人性论
二 大丈夫伦理学
三 历史观
四 王霸观
五 仁政观
六 战争观
七 孟子和孟子儒学的政治际遇
第七节 孟子儒学的内在悖论
一 道德乌托邦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悖论
二 关于孔子为圣人的悖论
三 关于人性论的悖论
四 义利之辨的悖论
五 仁政观的悖论
六 关于大丈夫的悖论
七 关于王霸观的悖论
八 政治目标与实现手段之间的悖论
第八节 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不同定位
一 战国时期
二 《孟子》在秦朝的地位
三 《孟子》在汉朝的地位
四 《孟子》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衰落
五 唐朝对于孟子儒学的观点
六 两宋的孟子升格运动
第九节 孟子儒学的本质
一 孟子儒学对孔学的继承
二 孟子儒学与孔学的不同之处
三 孟子儒学与孔学的同异双重性
四 孟子儒学和孔学在风格上的差异
第十节 董学与孟子儒学的尖锐对立
一 针对董学与孟子儒学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
二 董学与孟子儒学的本质差异
第四章荀子哲学:作为董学先音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
第二节 《荀子》的成书与流传
一 《荀子》流传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 荀子哲学的唯实史料
第三节 荀子哲学的时代性
第四节 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和逻辑主线
一 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二 荀子哲学的其他主要概念
第五节 荀子哲学的主要理念
一 荀子哲学的形而上学观
二 欲道
三 群论与群道
四 荀礼
五 性恶论的人性观
六 荀子哲学的君权主义政治观
七 荀子的战争观
八 经济观
九 荀子哲学的道德观
十 荀子哲学的君子观、圣人观和伦理学
十一 荀子哲学的历史观
第六节 荀子与经书传承
一 荀子与六经文本传承
二 文本传承与哲学理念之间的关系
三 荀子与六经关系的可疑之处
第七节 荀子哲学的本质
一 荀子哲学的目的性和归类
二 荀子哲学中的概念体系和理念的体系性
三 荀子哲学的理念
四 荀子哲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第八节 荀子哲学的内在悖论
一 天与人的悖论
二 荀礼的悖论
第九节 荀子哲学不是儒家思想
一 历来对于荀子哲学的主流“归类”的方法及基础
二 对荀子哲学进行定位的方法论弊端
三 荀子哲学与孔学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本质区别
四 作为独立哲学思想的荀子哲学
五 荀子思想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高峰
第十节 荀子哲学与董学的唯实比较
一 两者存在诸多共性
二 两者的差异性
三 荀子哲学是董学的一次预演
四 董学对荀子的肯定
五 《荀子》中的董学痕迹
六 董学与荀子哲学都是独立的哲学体系
第十一节 荀子哲学的意义
一 荀子哲学整合先秦思想的失败
二 荀子人性论的哲学意义
三 荀子哲学是先秦哲学的理论高峰
第十二节 小结
主要参考书目
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珂。
得书感谢您对《董学与先秦儒学的去伪存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