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以贵州为案例

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以贵州为案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解析生态底线的内涵和表征入手,解决环境治理难题。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环境介质,选取大气、水体、植被、土壤、能源5个方面共17项指标,构建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框架,提出评估模型和实施方法。不同于以往许多以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地方实践,生态底线指标体系更关注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指标测度从常规的过程和终端标准转向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推动有效化解“污染排放都达标,但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难题。

作者简介

作者李萌,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部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主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情调研课题5项,完成欧盟、美国、印度、荷兰、英国等国外合作课题12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相关课题37项。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专著6本,研究报告120余篇。

部分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在地方获得有效实践。获省部级信息对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次。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甲秀文库编辑委员会

课题组名单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甲秀文库出版说明

第一章 开展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政策背景

第二节 战略意义

第二章 生态底线的界定及守住底线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底线的内涵和特征

一 生态底线的内涵

二 生态底线的特征

第二节 守住生态底线和加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生态安全理论是守住生态底线的思想端源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守住生态底线提供了辩证法则

三 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守住生态底线提供了科学路径

第三节 贵州守住生态底线的理论之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 “望”生态环境保护之迫切,总书记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二 “闻”群众关切、群众期盼,为人民群众谋求蓝天碧水,总书记走遍大江南北

三 “问”责生态破坏,追查环境污染,总书记要求绝不松懈

四 “切”诊环保领域顽疾,把脉环保法治建设,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根发芽”,成效“破土而出”

五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总书记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第三章 贵州守住生态底线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取得的成效

一 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二 培育具有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

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建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四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一 生态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未形成支撑生态文明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不足,未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体系

三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足,生态资源本底脆弱

四 生态文化培育落后,未形成完整体系

五 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滞后,未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保护评估与考核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国外生态环境绩效评估和考核实践

一 日本:面向环境保全成本和环境效率二维企业环保绩效评价体系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GMA):以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区域环保绩效评估体系

三 欧洲:建立在充足可靠数据信息基础上的环境绩效评估

四 OECD:侧重结果的公正性和实用性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

五 北爱尔兰政府: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考核体系

六 美国:建立在健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

第二节 国内基于生态保护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的实践

一 起步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 确立期:环保约束性指标被列入政府五年规划

三 全面实现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三节 述评

第五章 构建贵州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 扣准“生态底线”的扣子

二 担起“党政同责”的担子

三 钉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组钉子

第二节 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

一 政策相关性强

二 空间尺度适宜

三 数据可得性大

四 指标独立性强

五 指标强约束性

六 动静结合时效长

第三节 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 重要且典型性原则

二 生态质量为准原则

三 结合已有规范原则

四 指标的针对性原则

五 红线指标优先原则

第四节 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目标

第五节 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选择依据

一 生态保护红线

二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

三 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四 主要政策依据

第六节 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选择方法

第六章 贵州省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系统构建

第一节 指标的选取

一 一级指标的选择及依据

二 二级指标的选择及依据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指标底线值的确定

一 底线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二 空气指标底线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三 水体指标底线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四 林地指标底线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五 土地指标底线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六 能源指标底线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第七章 基于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的评估及考核

第一节 评估原则

一 “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原则

二 理论结合现实原则

三 结合功能分区原则

四 划类分层制定原则

五 国家标准优先原则

六 动态考核标准原则

第二节 评估方法的选择

一 评估模型

二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三 权重的设置

四 绩效等级鉴定

第三节 考核程序

一 收集数据及被考评者自评

二 指标的考核及分析评估

三 考核结果的沟通与反馈

四 考核结果的运用

第八章 推进贵州生态底线指标体系应用的路径

第一节 凝聚思想共识

第二节 明确相关工作

第三节 建立支撑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二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机制

三 建立监督的公共参与机制

四 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

第九章 进一步推进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节 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一 坚持明责为先,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明确职责,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

二 坚持考责为重,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领导干部把责任落到实处

三 坚持追责为要,以严格的追责问责,真正把领导干部的责任督查到位

第二节 健全法制,提供法治保障

一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二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三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 健全政绩考核制度

五 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制度

六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节 拓展融资,提供资金保障

一 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

二 汇聚各方之力,筹集建设资金

第四节 依靠科技,提供技术保障

一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 用好科技创新利器,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第五节 开展教育,提供素质保障

一 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二 积极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三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以贵州为案例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萌。

得书感谢您对《生态底线指标体系研究:以贵州为案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导论、民族村落文化的理论架构、贵州苗族村落的自然形态、贵州苗族村落传统文化、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的复兴与重构(1978~)、贵州苗族村落文化建构中的自我设计、贵州苗族村落文化的保护及其未来走向。
危险犯研究:以当代刑法的转型为导向 电子书
本书以危险犯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刑法的转型为视野,对危险犯的概念、危险犯的构成体系、危险犯的未完成状态、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以及我国现行刑法中危险犯的立法进行了具体详细的研究。通过对该论题的研究,深化了危险犯理论与当代刑法转型理论的发展。
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河南为例 电子书
本书以文化资源大省河南为例,从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化路径、文化品牌培育、政策方向等多个视角对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秦汉土地制度研究:以简牍材料为中心 电子书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