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

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政府偏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扮演着何种角色作出了研究阐释。

内容简介

通过对收容遣送政策的“渊源—制度化—变异—废止—后续创新”的变迁逻辑进行系统的考察。作者发现,在中国的制度变迁案例中,政府偏好的结构和选择,是理解有关制度变迁的一个核心变量或关键因素。

为了理解政府偏好的形成及其变化对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相当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由四个维度所构成,即以国家为中心、偏好伪装、分权化、路径依赖。这四个维度,既很好地解释了特定时期政府偏好的形成、性质及其相应的结构,也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性质的政府偏好在多大程度上并以何种方式影响了制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虽然引发和促进制度与政策变迁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对于像收容遣送政策这样在很长时期里保持着某种稳定性的制度变迁的分析,肯定存在着某种关键性的因素或力量在主导着这种持续稳定的制度变化,这个主导力量是政府偏好及其本身的变化。

由于政府偏好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法学的重要概念,加上作者对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里所面临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治理等方面的任务及其困境进行了详细的历史学方法论上的叙述,使得本书的研究体现出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特色或优点,也为分析中国的制度变迁提供了某种恰当的和有益的解释框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理解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的中国视角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 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政府偏好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一、对政府偏好的经济学解释

二、代议制民主下的政府偏好问题:有关的政治理论文献

三、制度变迁理论中的政府偏好问题

第二节 文献世界里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

一、2003年前管理部门的认识

二、学术研究:遗忘的角落

三、从收容到救助的学术争论:是制度的变迁吗?

第三章 政府偏好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府偏好:概念、形成和变化

一、偏好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政府偏好及其形成

三、政府偏好是变化的

第二节 政策偏好结构中的政府偏好

第三节 收容遣送政策的变迁:基于政府偏好的解释

一、以国家为中心

二、偏好伪装

三、分权化

四、路径依赖

第四章 收容遣送制度的起源与规范结构

第一节 制度渊源与政府偏好

一、制度的发端

二、政权巩固:改造与救助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压力:限制人口流动

第二节 收容遣送政策的制度化:规范结构

一、制度的规范结构

二、制度化中的政府偏好

第三节 制度的有效性:观察和评价的困难性

第五章 由“扭曲”而“废止”:政府偏好的变化

第一节 扭曲的轨迹

一、制度功能的转换

二、收容经济与组织内部的量化管理

三、警察权的失控

第二节 扭曲的必然性:政府偏好的原因

一、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塑造

二、分权化过程中的地方冲动

三、路径依赖的制约

四、无效的制度何以持续:基于执法者个人偏好的分析

第三节 孙志刚事件:中国制度变迁中的政策议程设置

一、孙志刚事件

二、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公众议程的建构

三、公众议程与领导的决心

四、政府偏好与制度转型

五、本节小结

第六章 后收容遣送时代的政府偏好:代结束语

第一节 新制度的错位

第二节 后收容遣送时代:政府偏好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是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余亚梅。

得书感谢您对《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 电子书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军事制度的嵌入程度主要受到国际压力的大小、军事学说的冲突程度和各军种间的竞争程度的影响。本书构建的新理论模式,在宏观层次上从一个新的角度系统提示了二战后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同时也解释了各军种间的竞争和军政关系如何影响了美国军事制度的变迁和安全政策的制定。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军方的行为模式及其制度变迁的走向。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以农民财产权保障为视角 电子书
本书从农民财产权保障的视角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研究,为研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就土地征收补偿主体、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请求权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立法或修法提供了参考。
政府会计制度详解与实务:条文解读+实务应用+案例讲解 电子书
1.内容前沿,版本知名 本书严格依据2018年3月《政府会计制度》编写而成。自2019年1月1日起,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将要在全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全面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很大,首先,将原来的9种会计制度全面合并成为《政府会计制度》;其次,一项业务,两笔分录,一本账簿,两套报表;结尾,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融为一体。本书严格依据《政府会计制度》编写,帮助大家深度学习《政府会计制度》的规范与要求,帮助大家能够正确依据《政府会计制度》办理好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2.清晰逻辑导图,学习更加便捷。 本书中充分发挥了逻辑导图的优势与优点。会计分录是会计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用逻辑导图的方法来表现会计分录的前因后果及数字关系,具有天然的优势。本书充分发挥逻辑导图的优势,对各种会计规定进行了清晰条理的阐述,使得本书阅读体验感好于同类图书,这也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和优点。 3.精选实务案例,提高分析能力。 由于先天的限制,《政府会计制度》具有“原则、笼统、条文化”等不足,将《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应用于日常会计工作很是不易。本书非常重视案例的收录与讲解,把《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化到日常的经济业务处理之中,是把准则与实务连接在一起的桥梁与纽带。 4.实务操作演练,快速提升是实操能力。 本书针对专业读者,旨在帮助读者解决实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的了解《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很难理解其实质要求的,也很难做到灵活的应用。本书以实务操作为核心,处处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中不仅阐述怎么办,更是强调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帮助大家读透制度,准确应用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实务案例详解(修订版) 电子书
国际法院参加制度研究:以《国际法院规约》第62条为视角 电子书
作者立足于《国际法院规约》第62条的有关规定,在国际司法制度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了第三国在国际法院参加诉讼的法律要件和程序问题。作者提出,“具有法律性质的利益”和“明确的法律目的”是第三国以非当事国身份参加国际法院诉讼的法律要件,“管辖根据”构成第三国以当事国身份参加诉讼情况下除前述要件以外的特别法律要件。作者结合中国与国际法院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对中国理性、灵活利用参加制度参与国际司法提出了有关对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