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政府偏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扮演着何种角色作出了研究阐释。
内容简介
通过对收容遣送政策的“渊源—制度化—变异—废止—后续创新”的变迁逻辑进行系统的考察。作者发现,在中国的制度变迁案例中,政府偏好的结构和选择,是理解有关制度变迁的一个核心变量或关键因素。
为了理解政府偏好的形成及其变化对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相当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由四个维度所构成,即以国家为中心、偏好伪装、分权化、路径依赖。这四个维度,既很好地解释了特定时期政府偏好的形成、性质及其相应的结构,也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性质的政府偏好在多大程度上并以何种方式影响了制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虽然引发和促进制度与政策变迁的因素是复杂的,但对于像收容遣送政策这样在很长时期里保持着某种稳定性的制度变迁的分析,肯定存在着某种关键性的因素或力量在主导着这种持续稳定的制度变化,这个主导力量是政府偏好及其本身的变化。
由于政府偏好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法学的重要概念,加上作者对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里所面临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治理等方面的任务及其困境进行了详细的历史学方法论上的叙述,使得本书的研究体现出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特色或优点,也为分析中国的制度变迁提供了某种恰当的和有益的解释框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理解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的中国视角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 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政府偏好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一、对政府偏好的经济学解释
二、代议制民主下的政府偏好问题:有关的政治理论文献
三、制度变迁理论中的政府偏好问题
第二节 文献世界里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
一、2003年前管理部门的认识
二、学术研究:遗忘的角落
三、从收容到救助的学术争论:是制度的变迁吗?
第三章 政府偏好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府偏好:概念、形成和变化
一、偏好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政府偏好及其形成
三、政府偏好是变化的
第二节 政策偏好结构中的政府偏好
第三节 收容遣送政策的变迁:基于政府偏好的解释
一、以国家为中心
二、偏好伪装
三、分权化
四、路径依赖
第四章 收容遣送制度的起源与规范结构
第一节 制度渊源与政府偏好
一、制度的发端
二、政权巩固:改造与救助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压力:限制人口流动
第二节 收容遣送政策的制度化:规范结构
一、制度的规范结构
二、制度化中的政府偏好
第三节 制度的有效性:观察和评价的困难性
第五章 由“扭曲”而“废止”:政府偏好的变化
第一节 扭曲的轨迹
一、制度功能的转换
二、收容经济与组织内部的量化管理
三、警察权的失控
第二节 扭曲的必然性:政府偏好的原因
一、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塑造
二、分权化过程中的地方冲动
三、路径依赖的制约
四、无效的制度何以持续:基于执法者个人偏好的分析
第三节 孙志刚事件:中国制度变迁中的政策议程设置
一、孙志刚事件
二、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公众议程的建构
三、公众议程与领导的决心
四、政府偏好与制度转型
五、本节小结
第六章 后收容遣送时代的政府偏好:代结束语
第一节 新制度的错位
第二节 后收容遣送时代:政府偏好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是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余亚梅。
得书感谢您对《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以收容遣送制度为案例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