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街角发言者”:表达权的边缘与中心

超越“街角发言者”:表达权的边缘与中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研究“边缘”,探索表达权研究地图中的大片未探明地区。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表达权的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表达权“中心”以外的“边缘”。

表达权的“中心”以“街角发言者”经典范式为代表。针对中心概念和元素,本书分别以“内与外”、“政与文”、“质与器”、“旧与新”和“本与变”为主题,考察公共对话外表达的逻辑和正当性基础、表达权的文化维度、媒介对表达权的影响、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经典范式的挑战以及算法、人工智能对“言论”的突破和颠覆。

作者简介

作者左亦鲁,1985年生,北京人。现为耶鲁法学院法律科学博士候选人。中学毕业于北大附中,后获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2008),清华大学法学硕士(2011)和耶鲁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领域包括宪法、言论自由、互联网治理与媒体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边缘与中心

第一章 内与外:公共对话外的言论与表达

1.1 引言

1.2 新《广告法》与保护消费者

1.3 公共对话之外的言论与表达:广告、学术言论和专业言论

1.4 结语

第二章 政与文:宪法第47条与“二元”表达权保护

2.1 引言

2.2 横向解读:现行宪法对表达权的保护

2.3 纵向解读:表达权宪法保护的历史演变

2.4 结语

第三章 质与器:“基于媒介”模式与大众传播时代的表达权

3.1 引言

3.2 两种模式之争:“街角发言者”vs.“基于媒介”

3.3 “基于媒介”模式的确立:从广播到有线电视

3.4 再次面临选择:网络时代的到来

第四章 旧与新:告别“街角发言者”——网络时代的表达权

4.1 引言

4.2 前网络时代的表达权:“街角发言者”范式

4.3 网络时代的表达权:告别“街角发言者”

4.4 结语:表达自由的“想象力”

第五章 本与变:算法、人工智能与言论

5.1 引言

5.2 问题的提出:搜索王案、兰登案和百度案

5.3 问题的展开:算法受表达自由保护吗?

5.4 问题的延伸:发言者本位、听众本位与强人工智能的言论

5.5 结语

后记

超越“街角发言者”:表达权的边缘与中心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左亦鲁。

得书感谢您对《超越“街角发言者”:表达权的边缘与中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前,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对于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手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
农村女犯人:生活世界中的纠纷与抗争 电子书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博士张晓红通过研究农村女性犯人的案件来解析她们的逻辑和生活经历。
普通人的江湖:村庄里的怨恨、冲突与纠纷解决(田野中国) 电子书
本书讲述的虽然是普通人的江湖,但江湖里的人和故事同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有理解大时代历史进程的线索。
清代法律的常规化:族群与等级(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电子书
一本书看清代法律走向常规化的演变进程。
变动时代的法律职业者:中国现代司法官个体与群体(1906-1928) 电子书
探讨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在现代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