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海空战:莱特湾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海空战:莱特湾海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系列丛书之一,着重介绍二战当中更为残酷也更为持久的空战。

内容简介

莱特湾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空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母舰队和战列舰舰队参战。作战地域南北长1000海里,东西宽600海里。作战时间持续四个昼夜。海战、空战、潜艇战,无所不及。参战军舰多达300余艘,飞机2000余架。双方总共击沉军舰32艘,排水量超过34万吨,损失飞机500余架。曾经纵横太平洋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就此灰飞烟灭。

作者简介

作者周明,笔名光亭,1971年出生,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曾任《国际展望》杂志编辑,创办“知兵堂”工作室,出版过《碧海群狼》《大德意志师》等多部著作,多次担任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军事栏目的嘉宾,现为《老周的深度军事》微信公众号主笔。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燃烧的大洋

美国一心想要介入

美国终于参战了

胜利来得太容易了

日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了

日本海军并没有元气大伤

瓜岛争夺战把日军给拖垮了

美军开始反攻了

第二章 进攻方向的争论

突破绝对国防圈

日军在英帕尔的惨败

缅北反攻打通中印公路

一败涂地的豫湘桂战役

下一步打哪里?

麦克阿瑟的大翻盘

计划没有变化快

大摆乌龙的台湾航空战

第三章 日军的“捷”号作战计划

美军遇到了真正的硬茬

尼米兹也有犯错的时候

两场轻松的岛屿登陆战

东条英机下台了

“捷”号作战计划

“神风特攻队”登场

鲜花凋谢前最后怒放

第四章 日美双方都倾巢而出

联合舰队的疯狂计划

航母舰队只能去当诱饵

担负主攻重任的栗田舰队

南路的两支助攻舰队

美军竟然没有统一指挥

实力骤然膨胀的第七舰队

太平洋上最强悍的海空力量

第五章 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目标莱特岛

“捷一号”作战启动

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莱特岛上的战斗

日军最后的疯狂

美军潜艇的下马威

第六章 海上巨兽的末日

发现日军舰队了

“普林斯顿”号的悲剧

不沉之舰还是沉了

杀了一个回马枪

第七章 最后的战列舰对决

一心赴死的西村

不给对手一点机会

鱼雷艇打响第一枪

驱逐舰立大功了

来自珍珠港的复仇

不战而退的志摩清英

第八章 跌宕起伏的海战大剧

不要抱活下来的希望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最勇敢的战斗

一片混乱的战场

彻底放弃突入莱特湾

撤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恐怖的神风来袭

第九章 航母竟然成了诱饵

圣贝纳迪诺海峡成了真空

当诱饵也要很努力

攻击目标:航母!

全世界都想知道

尾声

第十章 这就是终结

疯狂但却无奈的“捷”号作战

优势和缺陷都同样突出

最有争议的栗田

哈尔西真是个麻烦人物

复盘莱特湾海战

附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海空战:莱特湾海战是2020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巍。

得书感谢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海空战:莱特湾海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华侨华人与“海丝之路”:作用、机制与展望 电子书
本书先行分析华侨华人在古代“海丝之路”中历史作用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中国层面进行介绍新“海丝之路”建设的意义、愿景和行动,分析华侨华人在21世纪“海丝之路”建设中的作用,在对当代华侨华人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华侨华人在新“海丝之路”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电子书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是我国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先生的传记,传记以时间为主线,充分利用口述访谈资料及实物资料,沿着文圣常院士的人生轨迹,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正叙,共分为光山少年、巴蜀求学、静待时机、向海而生、耕海踏浪、勇立潮头、师者如海、文氏外传八个部分。
乐海遗珠——音乐家的趣闻轶事 电子书
高中甫带你走进音乐家的趣闻轶事。
海丝港市聚落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电子书
土坑聚落,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镇域范围内,是典型闽南乡村聚落。本书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土坑的聚落形态、文化变迁、民居空间的量化与美学元素等方面对土坑的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做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土坑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保护开发模式。本书是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规划的典范之作。
镜海微澜:黄鸿钊澳门史研究选集 电子书
本书是资深澳门史学者黄鸿钊三十年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其对澳门发展历程的梳理,内容涉及澳门的发展历史、葡萄牙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及其对澳门主权的干涉、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澳门海外贸易的发展、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中葡交往和澳门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作者也介绍了澳门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及成果,并分析了澳门史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