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聚焦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意在探索一种不同的现代中国方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以上中下三篇考察廖平、蒙文通以来的蜀学与今文经学革命。上篇“晚清蜀学与经今文学的另一谱系”试图通过廖平先生的《今古学考》揭示近代中国学人心智的巨大变革;中篇“中等社会的革命”意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实相,及其与蜀学认同的关联;下篇“‘诸子合流’与‘素王改制’”试图探讨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内在关联,以及寻找一条弥缝传统与现代裂痕的理论道路。

本书属“六点评论”系列之一,在蜀学及今文经学的研究方面,对读者颇有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师从孙燕京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汪晖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晚清西学东渐和今古文之争,兼治西方政治思想史等。在《读书》、《近代史研究》、《文化纵横》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缘起

序言 新今文经学与现代革命志士

一、新今文经学的现代革命含义

二、新经学与新知识人

三、新今文经学与中国现代革命的正当性论证

余论

导言

上篇 晚清蜀学与经今文学的另一谱系

一、“近代之今文有二”

二、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形成

三、《今古学考》与晚清经今文学的转折

四、孔子的“一神化”与文明进化史观

附论:文明史观与问题史学

中篇 中等社会的革命

一、保路运动与“中等社会的革命”

二、清末教育改革与本省意识的兴起

三、谘议局与本省意识的制度化

四、中等社会的反叛:四川谘议局与保路运动

五、“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六、余论:保路运动与蜀学认同

附论:严复对梁启超的批判

下篇 “诸子合流”与“素王革命”

一、近代《周官》、《王制》地位之变迁

二、“抗战建国”与《重光》月刊

三、诸子汇通与汉初革命儒学

四、结语

后记

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是201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傅正。

得书感谢您对《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扬州文人群体研究(1840~1945) 电子书
“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承久远的独特社会文化阶层,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其角色与身份也在不断地衍变、转型。而在衍变流传中,文人阶层的面貌保持了薪火相传之连续性,此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之间自有某种耦合与关联。本书的研究时段集中在1840年至1945年,重点研究了近代扬州文人这一群体,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考察了扬州文人之整体嬗变,及其与城市社会变迁互动的关系,展现出了近代扬州知识分子
即学即用社科论文写作技巧与发表指引 电子书
名校教授都在推荐的论文写作指导书。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 电子书
本书所遴选文章涉及电影文化、乡村教师形象、粉丝文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唐诗和明诗、礼乐观念等领域,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思考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点面结合,中外比较,从中得出有一定见地的结论,值得学术界的借鉴。各篇文章作者都注重对研究过程进行阐述,如详细记录、分析主题选取、材料发现、导师指导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对如何做好学位论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导学 电子书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人生的青春之间、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经纬度丛书) 电子书
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比大清帝国的后十八年更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看晚清高层如何误判世界局势,造成政权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