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关于中国自杀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有助于读者理解 “中国式自杀”,以及更有针对性地预防自杀。

内容简介

自杀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

今天,中国的自杀率从20世纪80年代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呈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如精神疾病患病率低,自杀率农村高于城市、女性等同于男性等。自杀率的急剧下降和典型特征是众多因素尤其是经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书在对中国自杀者进行长期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社会学的参照论,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自杀的扭力理论(Strain Theory of Suicide)。扭力或不协调的压力,不同于单一的压力,它至少包含两个相互冲突的压力源或变量,主要包括四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和危机应对技能的缺乏。“不协调的压力”或“扭力”形成后,在其导致自杀行为的路径中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以及精神病理学因素的干预或强化。

张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对辽宁、湖南、山东16个农村县的调查研究,为自杀的扭力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张杰,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终身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和教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和自杀预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山东大学1977级英美语言文学系毕业生,1986年年初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杨百翰大学两个文学硕士学位和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1991)。张杰教授国内外重要学术兼职还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基金评审成员,2002年首次应邀列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现任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

张杰教授的研究成果横跨社会学和医学两大领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人口的自杀现状和目前研究成果

第一节 中国的自杀现状简介

一、中国的自杀率

二、中国人自杀现象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人的自杀方式

四、中国人的自杀原因

第二节 中国自杀学科研简介

一、中国自杀研究概况

二、目前中国自杀研究的主要方向、学者和成果

第三节 中国自杀率近20余年的下降趋势

一、早先数据

二、最新数据

第四节 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诠释

一、Durkheim理论

二、自杀的扭力理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杀特征

第一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自杀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自杀行为的阐述

二、儒家思想与中国自杀行为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中国人自杀行为特征

一、自杀行为的计划性

二、自杀行为中的自杀企图

三、自杀行为的精神障碍诊断率及相关因素

第三节 女性自杀

一、社会文化特征

二、精神心理特征

三、生物学因素探讨

第四节 婚姻与自杀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发现

三、讨论与结论

第五节 宗教与自杀

一、宗教与自杀行为之间关系的个案分析

二、宗教与自杀企图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第六节 经济增长与自杀率的下降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发现

三、讨论与结论

第七节 中国人自杀行为的工具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发现

三、讨论与结论

第八节 中国人自杀行为的其他相关因素

第三章 自杀的扭力理论

第一节 国际上自杀理论概述

一、生物医学因素的贡献和局限

二、心理障碍因素的优势和局限

三、社会结构因素的发展和局限

四、理论的简约原则

第二节 压力不协调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Durkheim的社会失范理论

二、Merton的社会失范压力理论

三、Agnew的普遍压力理论

四、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五、相关和因果关系

第三节 自杀的扭力理论的理论构架

一、压力和压力不协调

二、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主观现实)

三、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客观认识)

四、相对剥夺或相对贫困(主观认识)

五、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环境(客观现实)

六、社会参照论

第四节 自杀的扭力理论的实证验证

一、研究设计

二、讨论与结论

三、自杀研究的心理扭力量表发展

第五节 发展以扭力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介绍

二、辩证行为疗法介绍

三、扭力降低法(strain reduction therapy,SRT)介绍

四、关于自杀的三级预防

第四章 自杀的社会心理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第一节 适用于中国文化的国外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二、卫生统计学研究方法

三、文献研究方法(风笑天,2013)

四、定性研究方法

第二节 心理解剖法

一、心理解剖研究概述

二、中国的心理解剖研究实例

第三节 主要研究工具的本土化

一、Beck自杀企图量表(SIS)

二、Beck 绝望量表(BHS)

三、自杀意念量表(SSI)

四、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五、其他量表

第四节 扭力量表的建立与标准化

一、扭力理论简介

二、扭力量表的编制步骤

三、扭力量表的验证

参考文献

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杰。

得书感谢您对《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 电子书
本刊展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并对未来探索以生活现象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提出了展望。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新媒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重点对微信这一当下最流行、最普及、影响面最大的新媒体进行了研究,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特点。
仁爱遇上效率:中国语境下的志愿过程 电子书
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既不能被笼统地归结为“舶来品”,也不是纯粹的“土特产”。志愿包含了以仁爱为基底的思想和行动,这在我国由来已久。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基于复杂理论研究汉语类型特征问题,在构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SLA领域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类型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并对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的留学生的中介语及汉语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来源国学习者偏误所反映的汉语类型特征的共同之处及差异之处。全书共五章,分别为:绪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研究设计,讨论与分析,建议与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四大问题,并通过自建国际汉语教师动态数据库,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间互动关系、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