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稿

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稿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稿”。

内容简介

在钱锺书表面零散的诗学论述背后存在一个诗学方法的“潜体系”,其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在诗学探讨的形态层、主体层、批评层和逻辑层均有体现,而析理论世的诗学形态、解人谈艺的主体建构、多元考辨的批评模式、思转自圆的论述逻辑则成为“钱学”方法论的鲜明特征。

这一方法体系融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从研究主体的素养提升、“系统”与“规律”的辩证反思及情理关系的适度把握等方面,为当代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作者杨果,湖南汨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出版译著《批评集:1865》(Matthew Arnold著),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导论 钱锺书诗学方法研究三十年

一、 方法论与20世纪中西学术

二、 钱锺书诗学方法研究小史

三、 “打通说”与“阐释循环说”献疑

第一章 析理论世的诗学形态:理趣与游戏

第一节 “尚理”“尚趣”与析理论世

一、 “好学深思”与“痴气旺盛”:钱锺书学术性格的关键词

二、 “尚理”与“尚趣”:钱锺书诗学的组织原则

三、析理与论世:钱锺书诗学的两大风貌

第二节 理趣

一、理趣与钱锺书诗学

二、理趣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游戏”

一、钱锺书论“游戏”

二、游戏与“钱学”

三、比较诗学视域中的“钱学”游戏

第二章 “解人谈艺”的主体建构:从“学士”到“解人”

第一节 有缺陷的主体:“学士”“文人”与“通人”

一、专门学科研究者与“学士”

二、文艺创作者与“文人”

三、跨学科研究者与“通人”

第二节 动态生成的理想主体:“解人”

一、“解人”面面观

二、“解人”的现实可能性

三、“解人”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多元考辨的批评模式:批判性理解

第一节 “理解”与钱锺书诗学

一、西方阐释学史上的“理解”

二、钱锺书诗学论域中的“理解”

第二节 批判性理解

一、何谓“批判性理解”?

二、“批判性理解”的批评模式

第三节 多元视域中的文本考辨:连类与涵泳

一、 “互文性”:钱锺书诗学特征?

二、多元视域的建构:“连类”

三、意义探寻方式的革新:“涵泳”

第四章 “思转自圆”的论述逻辑:步步为营与同异互现

第一节 “圆”与钱锺书诗学

一、钱锺书论“圆”

二、“圆”的诗学

三、“圆”与“复杂性”思想

第二节 步步为营

一、“丫叉法”

二、“进一解”

三、“下转语”

第三节 同异互现

一、“同-异”交互

二、“正-反”论证

三、“常-变”论析

余论: 钱锺书与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稿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果。

得书感谢您对《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