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赋学论稿(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清代赋学论稿(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内容简介

辞赋研究领域向来重两汉大赋及唐宋律赋,于明清辞赋虽有关注,但未能与前代相提并论。本书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本书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与赋学的复兴,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开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为吸纳汉族士子入仕,以诗赋命题。此举刺激赋学创作及理论的兴盛。二是清代馆阁翰苑重赋,廷试、馆课、散馆、大考等都考赋,因此赋的学习是时人重要的功课。为此,各种馆阁赋选涌现,翰苑赋风引领文坛风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赋,对赋法的探讨成为清代赋学理论的重点,赋选尤其注重赋法的揭示。四是与前代相比,清代赋学不仅盛行于馆阁,也凸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赋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极为密切,书赋、画赋及以赋写小说的现象比较盛行,赋体向各种艺术门类旁衍。

本书将文献考索与理论阐释相结合,通过个案研究揭示清代赋学发展规律,力图弥补赋学研究之不足。

作者简介

作者潘务正,1974年3月生,安徽芜湖人,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师范大学辞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骈文学会常务理事等。

研究方向为清代诗文研究、桐城派研究、辞赋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近10项,出版《清代翰林院与文学研究》《沈德潜诗文集》(第一责任人)等数部,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社科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绪论

第一章 文化政策与赋学复兴

第一节 康熙与清初赋学

第二节 陆葇《历朝赋格》编纂宗旨与赋学思想

一 编选考述

二 “格”的意义与三格选赋

三 经世致用与讽谏精神

四 雄奇奔放的风格

五 价值与命运

第三节 王修玉《历朝赋楷》与清初文教政策

一 作者生平与编纂情况

二 各体赅备与古律之争

三 尊唐重律与文教政策

四 历朝赋选与本朝赋选

五 赋选编纂与思想转变

第二章 馆阁赋风及其流衍

第一节 翰苑制度视域下的清代赋学

第二节 法式善《同馆赋钞》与清代翰林院律赋考试

一 《同馆赋钞》编纂与翰苑考课

二 命题:“从不故求隐僻”

三 学问:汉学兴盛与翰苑赋的学术化

四 主旨:讽喻的消解与颂圣之风的昌炽

五 赋风:清秀,“此近时风尚”

附:清代《同馆赋钞》述录

第三节 《国朝赋楷》与清代赋学宗尚的变迁

一 编者考

二 作伪考

三 选目考

四 编排考

第四节 《本朝馆阁赋》与清中期江南文学生态

一 馆阁:一个锐意扬扢的文士群体

二 江南:一个被收编的人文渊薮

三 盛世:一个“与三代同风”的文治王朝

四 赋选:一个表忠心的行为征象

第三章 赋学的地域特征

第一节 廊庙文体的地域倾向

第二节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与常州学风

一 《赋钞》与常州“文选学”

二 《赋钞》与常州汉学

三 《赋钞》与常州今文经学

第三节 李元度《赋学正鹄》与晚清湖湘文风

一 六朝:“赋家之正则”

二 神韵:“其妙不可言传”

三 气机:赋之“第一义”

第四节 地域·科举·馆阁:姜学渐《资中赋钞》的三个维度

一 地域特征

二 科举作用

三 馆阁印记

第四章 清代赋法论

第一节 赋学普及与赋法的精细化

第二节 朱一飞《律赋拣金录》的理论构架

一、成书过程及编纂宗旨

二、律赋法则论

三、律赋神韵论

第三节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与嘉道之际馆阁赋风

一 政声与诗名:林联桂生平

二 去唐律与尚时趋:《见星庐赋话》赋学批评的焦点

三 因难见巧与避熟趋新:嘉道之际翰苑赋的艺术追求

四 渗透与汇通:嘉道之际翰苑赋的新变

第五章 清代赋学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辞赋与书画关系之思考

第二节 马传庚《选注六朝唐赋》考论

一 生平及编纂考述

二 选赋:“奉是数篇为圭臬”

三 注赋:“探原揣本,的确无疑”

四 书赋:“益以诸公之精楷而传始远”

第三节 正统观的艺术呈现 ——三十二体篆书乾隆御制《盛京赋》论

一 稽古右文的政治理想

二 礼制建设的统序意义

三 赋风书风的典范追寻

四 以篆书赋的深怀隐衷

第四节 文体错位的美学意趣 ——沈谦《红楼梦赋》考论

一 作者及版本

二 赋论小说:接受史中的《红楼梦赋》

三 赋写小说:《红楼梦赋》的文化意蕴

四 文体错位的美学意趣

参考文献

致谢

清代赋学论稿(中国诗学研究专刊)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潘务正。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赋学论稿(中国诗学研究专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武平大赋 电子书
为系统整理、展示“千年古邑文化武平”的独特风情和深厚底蕴,推动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宣传阐释和传承弘扬,中共武平县委、县委宣传部组织编撰了“梁野文库”这套系列文化丛书。《武平大赋》即其中之一。本书从历史、人物、乡镇、山水、时代五个方面,以全景式的手法、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对武平择其大要,逐一描述评点,供读者从感性的视角全方位概览武平历史人文、山川风貌和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