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人文学科的再建:1924-1951

文化工程: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人文学科的再建:1924-1951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哈佛燕京学社:东西方文化交流典范

内容简介

从1924年哈佛燕京学社创立,到哈燕社的中方代表设在燕京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在1951年撤销,哈佛燕京学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东西方大学合作的典范,直至今日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对哈燕社的研究热潮一直未间断,对哈燕社的成立缘起、整体概况及成就等作过较详细的论述,但并未有专书论著。 作者从九十年代开始研究哈佛燕京学社,用十几年时间写成了这部作品,于2014年8月出版。该书的引进对于研究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的学术交流史非常有意义,折射出背后的中、美两国国际关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新发展

中心任务

致谢与前言

中文版致谢

导论 理解跨国文化工程

第一章 建立一个跨国性机构(1924—1928)

哈佛的“大计划”

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民族主义发挥作用:哈燕社的悄然成立

小结

第二章 哈燕社成功启动(1928—1937)

打造一个跨国管理层

创建和运营跨太平洋的学术体系

在中国的黄金十年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逆境中的运转(1937—1945)

拯救中国教会大学

支持在华人文学科项目

哈燕社加入统一战线:战争期间的成就以及对中国西部的发现

叶理绥:剑桥(哈佛)挑战中国

保护使命:加强对在华工作的监管

转向国内:拓展哈佛中心

小结

第四章 破碎的复兴中国人文学科梦(1945—1949)

恢复中国教会大学

作为“文化工程”重建中国文化

内忧外患

小结

第五章 一个美国在华事业的终结(1949—1951)

哈燕社继续在中国开展项目的决心(1948年秋—1949年夏)

逐渐接管: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教育政策(1949—1950年6月)

哈燕社在中国的两手政策:在一定前提下继续提供资助(1949年秋—1950年春)

在中国逐渐消亡(1949年秋—1950年春)

朝鲜战争降下帷幕

小结

结论 作为东西方桥梁的文化工程

参考文献

文化工程: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人文学科的再建:1924-1951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樊书华。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工程: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人文学科的再建:1924-1951》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研究 电子书
本书写中国舞蹈的基本概述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的整体概说,将细致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舞蹈创作的影响,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宗教与祭祀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教化、中国传统习俗、日常生活场景、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戏曲的概述和其与舞蹈创作之前的关系。目的在于让读者在了解中国各方面传统文化同时,也能相应地了解到由此诞生的舞蹈体系的来龙去脉,探讨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共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如:莫高窟、长城、古建筑复杂的武当山、布达拉宫、三孔、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与传播,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如昆曲、书法、剪纸、端午节、妈祖信仰与习俗、丝绸工艺、针灸、皮影戏、木活字印刷、福建木偶等等。
文化视野的中国古代科技 电子书
从文化史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的总结。
城市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主要阐述当代城市与城市产生的文化以及文化塑造城市之间关系。
中国长白山文化 电子书
本书共设有六编。第一编叙述长白山的形成,并以新的视角阐明长白山生态文化,凸现其主要特征是山林文化。第二编的考古文化提出自远古至汉代分东、西、南、北四个系列,把考古文化的属性与古民族联系起来。第三编收集梳理了信仰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特别对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原始文化现象萨满教的解读,展现了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第四编对儒家文化、少数民族的教育及语言文字作出了阐释。第五编诗文部分是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