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与陕西文化研究: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汉民族与陕西文化研究: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研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保护等议题。

内容简介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汉民族与陕西文化研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协商,于2017年9月14~1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本论文集择优收录了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的会议成果。本著作体例上分为致辞、学术报告、汉民族起源与发展研究、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研究、汉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等五个板块,主要围绕汉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保护、汉民族与陕西历史文化、闽台历史文化等议题展开研究。主要论文有周伟洲《陕西华夏族、汉族的形成及其特点》、庄英章《费孝通与中国婚姻研究:一个长期的对话》、曾少聪《汉民族发展与东南地区海洋文化》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序言

目录

致辞

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学术报告

新时代新形势下,为促进和繁荣汉民族研究作出新贡献

陕西华夏族、汉族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 陕西华夏族的形成

二 陕西汉族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费孝通与中国婚姻研究:一个长期的对话

一 前言

二 费孝通的童养媳婚假设

三 台湾童养媳婚的现象与解释

四 结语

海外华人、侨乡与围龙屋

一 侨乡与围龙屋

二 围龙屋文化

三 宗族、海外华人与围龙屋

四 社区历史、海外华人与围龙屋

五 围龙屋的现状与修缮

六 结语:围龙屋的传承与未来

汉民族发展与东南地区海洋文化

一 汉民族南向发展

二 东南地区海洋发展

三 东南地区经济的海洋性

四 东南地区社会的海洋性

五 东南地区文化的海洋性

六 结论

汉民族形成与发展研究

费孝通视野里的汉民族研究

一 费孝通民族(汉民族)研究经历

二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 费孝通对汉民族研究的一些具体意见

四 费孝通汉民族研究的思考

论汉族形成于中原地区

一 汉族、汉人

二 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三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

四 汉族形成于中原地区

简论渭河古代文明

一 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破晓之地

二 渭河流域是“三皇”起源之地

三 渭河流域是周秦汉唐龙兴之地

四 结论

民族认同视角下的伏羲研究

一 古史辨派的伏羲研究

二 新月诗派的伏羲研究

秦人与炎黄

一 秦人颛顼之后

二 秦人畤祭炎黄

三 秦人自强不息

秦汉开疆东南对闽越台湾的影响

一 秦军与闽中郡的设立

二 汉代的闽越国

三 北台湾的十三行文化与闽越遗民

清季海防与塞防之争平议:论析光绪年间新疆与台湾新建行省的历史背景

一 引言

二 海防与塞防之争产生的背景

三 海防论者所持观点之分析

四 塞防论者所持观点之分析

五 对塞防与海防论争之评议

六 结论

明代汉族移民与滇池流域开发

一 明代进入滇池流域的汉族移民

二 汉族军事移民对昆明城市建设及其水利建设的贡献

三 汉族军事移民在滇池流域的屯田开发与分布

宋代闽西移民与客家民系形成

一 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是汀州第一次接受北方移民的高峰期

二 两宋之际是汀州第二次接受北方移民的高峰期

结语

清代西南边疆山区移民与地方社会

一 资源与交通

二 人群与身份

三 移民中的个体

四 讨论

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略论茹姓四言联“望出河内;源自柔然”与民族意识

一 民族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二 民族意识促使柔然余众成为茹姓主要渊源之一

三 “望出河内;源自柔然”四言联是柔然后裔民族意识的强烈反映

明清闽、粤、赣跨界畲族“归流”及其社会空间建构

一 “改土”变迁中的“主”与“客”地位转换

二 “归流”中“国”与“民”的相互认同

三 “信俗兼容”中的文化适应:以闽、粤蓝姓畲族为例

“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二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论清代满汉关系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主导作用

一 打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长城

二 重新诠释“华夷之辨”——尊孔崇儒

三 弘扬汉族文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四 确立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法制——奠定中国版图

试述贵州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

一 五大族系交汇于贵州高原

二 从唐蒙通夜郎到贵州建省

三 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城隍庙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 综述中国城隍信仰和城隍文化的起源、流变与现状

二 福建城隍的特色

三 结语

唐代诸州置寺观政令在蕃州的实施

一 蕃州执行中央政令建立寺院

二 置寺观政令在蕃州执行的基本情况

三 置寺观是治理蕃州的措施之一

四 总结

建构与再现:吴凤传说与“汉番关系”

前言

一 吴凤生平

二 与吴凤传说相关之早期民间文献与物质遗存

三 殖民化与儒化之建构

四 解构与再现

五 结论

西夏的“二十四节气”

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融入及其经验价值

一 王某的迁移故事——个案情况

二 内地汉族迁移新疆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三 由新疆汉族移民个案所带来的经验价值与启示

传承与变迁:柬埔寨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土地神崇拜探析

一 柬埔寨狮子桥村的地理与人口生态

二 柬埔寨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原乡土地神崇拜

三 柬埔寨狮子桥村土生华人的在地化土地神崇拜

结论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华人基督教会的文化调适

一 引言

二 创建背景

三 语言的使用

四 宗教活动

五 组织与管理

六 调适功能

七 结论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海港发展:以淡水港为中心探讨(1860—1895)

一 前言

二 台湾航运的变迁

三 开港后的船舶贸易

四 西方文化的进入

五 小结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云南侨乡新开放探讨

一 云南侨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机遇

二 云南侨乡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三 打造云南侨乡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对策

汉民族与区域文化研究

蜕变中的台湾农村

一 前言

二 蜕变中的农村

三 结语

金钱在华人文化与宗教中的观念与仪式

一 前言

二 华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金钱

三 宗教仪式中的金钱与纸钱

四 “进钱补运”与“寄库”仪式

五 以钱换命,以钱买命

六 结论

坐月子的仪式性功能与象征意涵

前言

一 传统汉人社会的特质

二 坐月子仪式

三 通过仪式

四 坐月子仪式与通过仪式

五 结论

生命的流动与安置:台湾与槟城华人女性的族群叙事、移动与日常

一 前言

二 研究对象

三 女人作为一种认同与身份的历程及经验

四 移动中的族群经验

五 结语

福建省民俗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闽台区域文化的共性

从绥抚到威压: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理蕃政策

一 抚垦署下的绥抚

二 隘勇线中的围堵

三 威压下的征剿

四 文教下的同化

中药大黄的名称变异、药用与转运

一 中国医籍所载大黄

二 大黄向域外的传播与转运

三 大黄在域外的名称与讹传

四 大黄的植物学命名认定及域外引种

五 维吾尔民族医学所用的大黄

六 大黄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七 大黄的现代实验研究

资本积累与本土身份建构:以清初迁台的浯江郑氏家族为例

一 迁徙入台,垦读立业

二 西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的“当地”意义与郑氏地望积累

三 家族世系建构与地方话语权力的获取

四 小结

闽台戏曲传播与两岸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一 21世纪两岸人民对闽台戏曲的接受与传播

二 闽台戏曲与闽台同胞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观的融合

三 基于闽台戏曲的两岸民族文化认同与融合

四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探究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意蕴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呈现

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学理反思

粤东北客家地区墓祭与女性祖先崇拜

一 粤东北客家地区女性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

二 女性祖先与宗族建构的关系

三 两套祖先崇拜话语在民间的表现

四 客家地区女性开基的社会文化环境

五 余论

惠安雕艺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 概述

二 民间传说

三 习俗禁忌

四 传统题材

五 结论

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汉民族与陕西文化研究: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勇。

得书感谢您对《汉民族与陕西文化研究:2017年汉民族研究会年会暨“汉民族与陕西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化视域下的社会变革:云南民族关系演进与文化生产 电子书
本书以云南为中心,充分利用既有研究成果,在梳理云南民族关系演进趋势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文化生产的主体、结构、产品内容、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政经秩序的建构、转型之间的关联做个案研究。作者希冀由此获得关于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典型资料,并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在建构平等和谐民族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文明兴衰与犹太民族: 文明互鉴的视角 电子书
一项前所未有的“思想实验”,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西北民族论丛(第13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3辑。
西北民族论丛(第15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5辑。
西北民族论丛(第17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7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