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

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研究清代刻工,拓展版刻字体风尚研究视野,对出版史等领域提供深入思考。

内容简介

刻工研究一直是传统文献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清代刻工作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著作。全书共分五章,分别对清代刻工的题名方式、数量与分布、组织运作形式、代表性刻工的刻书活动及其与出版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写样者、刻工对清代版刻字体风尚的影响等问题,展开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书一方面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文献学科,搜集与整理了数千条刻工题名材料,从而奠定了比较深厚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又尝试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艺术史、经济史等其他领域,将刻工这一群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同时始终贯彻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既有对清代刻工整体情况的全局性把握与观照,又有对具体个案的细微分析与考述,从而使整个研究显得更为系统深入。总的来说,相比此前多局限于刻工名录整理等范式的简单研究,本书实际上是尝试从刻工这一群体入手,对整个清代出版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一定的思考与探讨。

作者简介

作者郑幸,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与硕士阶段均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其中硕士阶段师从朱则杰先生;博士阶段就读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师从陈正宏先生。2009年入职上海大学,2014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至2020年赴日本庆应义塾大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访学一年。

近年来一直从事文学文献学、清代诗学、清代出版史方面的研究。已出版著作两部,《袁枚年谱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及《王昙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历年来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诗学》、《国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社等项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绪论

一、 研究范畴的明确与限定

(一)研究对象

(二)时间范畴

(三)空间范围

二、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一)对刻工群体的直接研究

(二)清代版刻字体的相关讨论

三、 提出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清代刻工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清代刻工的数量及题名方式的变迁

一、刻工数量初探

二、简论“文字狱影响数量”说

三、“称店式”题名的出现及其意义

四、结语

第二节 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

一、前人论说中的清代出版业

二、从刻工题名看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

三、清代刻工的异地流动

四、结语

第三节 代表性地区刻工概况

一、苏州

二、南京

三、杭州

第二章 行业与组织:清代刻工组织形式的嬗变

第一节 官方机构的刻工组织与雇佣

一、中央刻书机构——以内府为中心

二、地方刻书机构——以官书局为中心

第二节 民间刻字店的兴起及其经营模式

一、刻字工头的身份转变与刻字店的兴起

二、清后期刻字店的进一步发展

三、“承刻承印”:刻字店的经营模式

四、出版者对刻字店的管理与刻资的支付

五、结语

第三节 清代刻字行会的建立与发展

一、苏州“剞劂公所”的建立及其旧址考订

二、从湖南刻字店条规看晚清刻字业

附录:《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所载湖南刻字业条规

三、其他地区刻字行会述略

第三章 交流与协作: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互动

第一节 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的互动

一、文献可征:从《摄山玩松图》到《近文斋记册》

二、耄耋匠人:穆大展生平考述

三、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之交往

四、结语

附录一:清人诗文别集中的穆大展相关材料

附录二:穆大展刻书、刻石目录

第二节 学术良工:刘文奎局与乾嘉学人的著述出版

一、刘文奎局基本情况概述

二、教导成就:刘文奎局与卢文弨《抱经堂丛书》

三、贯穿始终:刘文奎局与孙星衍、顾广圻的学术出版

四、风气转换:从方体精刊到摹刻宋元

五、结语

附录:刘文奎局刻书、刻石目录

第四章 个性与程式:写样者与版刻字体的选择

第一节 写样者的分类

一、非职业写样者

二、职业写样者

第二节 写样字体的选择与版刻风尚的流行

一、出版者指定字体

二、写样者个性书写

三、遵循流行之风尚

第三节 代表性职业写样者举隅

一、陶士立

二、许翰屏

三、沈锡堂

四、饶星舫

第五章 融合与分化:刻工与版刻字体的程式化进程

第一节 清代“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与发展

一、学术史的梳理:版刻字体的两分体系

二、文献记载中“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

三、对“宋、欧、软”三分法的进一步细化

四、对“宋、欧、软”的概念界定与特征描述

五、结语

第二节 从“欧字”到“软字”:清初版刻字体的转变

一、从《通志堂经解》看清初苏州“欧字”的流行

二、从《元诗选》看清初苏州“软字”的流行

三、官方推动下“软字”的进一步发展

四、书法史视野下的“软字”与“馆阁体”

第三节 从“馆阁体”到“仿宋”欧字:版刻字体的进一步演变与分化

一、圆熟而趋同:清中叶“软字”的进一步程式化

二、反拨与创新:清中叶“仿宋”欧字的出现与发展

三、继承与复归:民间刻书业对“仿宋”欧字的再改造

四、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是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郑幸。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刻工与版刻字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清代卫所及其下辖屯户、屯田改归州县地方管理过程的作品。
清代理藩制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研究清代理藩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电子书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这本书带你看清代儒学的发展与挣扎。
清代名臣李光地 电子书
李光地是清代著名政治人物。作为清初名相,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在平息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治理水患、澄清吏治、奖掖学术、发展教育、选拔人才等实际事功方面,特别是在为清政府奠定思想统治的重心方面,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对康熙时代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考察了李光地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系统梳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政绩,并对李光地的历史地位进行客观
清代思想家李光地 电子书
李光地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四十八年的宦海生涯中,他鞠躬尽瘁,勤恳不懈,为康熙盛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个人行动与康熙时代的政治生活紧密相关,他的思想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着极其微妙的互动关系。本书从李光地的思想渊源、政治思想、理学思想、易学思想及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科技等其他思想,较全面地考察了李光地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借此考察了李光地思想对清初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