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资料性”学术史著作,一部“述而不作”的学术史名著。
内容简介
作者将古今学人议论学术流变的文献作为旁搜远绍的对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清代民国,系统介绍了历代学人关于学术流变的论述,对中国学术的流变做了精到的展示,直接表达了先贤对于学术流变的看法,为我们今天从事学术史剖析考辨提供了直接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冯天瑜,湖北红安人,1942年出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及近代史、区域史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中国学术综论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节录)
论秦至宋学术与政治*
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节录)
南北学派不同论·总论
圣哲画像记(节录)
口说·学术源流(节录)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录)
胚胎时代
全盛时代
儒学统一时代
老学时代
佛学时代
近世之学术(起明亡以迄今日)
清代学术概论 论时代思潮*
古今学术之递变(节录)
一、古人之所谓学
二、三代政教合一
三、儒教勃兴
四、周秦间诸子学说
五、两汉至隋唐间儒学兴废
六、宋元明之学术
中国文化史·绪论
周末以后学术之流变*
通雅·序
原道(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统录(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
总述(节录)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
上仁宗皇帝书(节录)
儒志编·原序(节录)
国史儒林传·序(节录)
孔子改制考·序(节录)
仁学(节录)
论八股存亡之关系(节录)
儒与二氏出入论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节录)
一
二
三
四
五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一、佛教来中国一般之影响
二、佛教对于中国艺术之影响
三、佛教对于中国文学之影响
四、佛学对于中国科学之影响
五、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之影响
六、佛教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影响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节录)
真系(节录)
论道教*
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
先秦学术
庄子·天下(节录)
天下篇解(节录)
孟子·滕文公下(节录)
荀子·非十二子(节录)
韩非子·显学(节录)
吕氏春秋·不二(节录)
尸子·广泽(节录)
论六家要指
《论六家要指》书后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校雠通义·汉志诸子
文史通义·言公上 论诸子*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
九流(节录)
《崇文总目》叙释(节录)
儒家类
道家类
法家类
名家类
墨家类
纵横家类
杂家类
农家类
小说类
兵家类
淮南子·要略(节录)
《淮南子·要略》书后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节录)
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
战国子家叙论·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文史通义·原道上(节录)
史记·孔子世家(节录)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节录)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节录)
读荀
孔孟周程张子·论孔门弟子*
孟子字义疏证·序(节录)
孔门弟子及后学(节录)
□书·订孔(节录)
原儒·原学统(节录)
战国子家叙论·论儒*
论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书·儒墨(节录)
墨者及墨学别派(节录)
读《墨子》
《墨子》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录)
□书·儒道(节录)
儒道传统*
儒家的传统
道家的传统
论老子书*
老子(节录)
老氏·老子(节录)
□书·儒法
□书·儒侠(节录)
汉书·艺文志·术数略(节录)
史记·日者列传(节录)
史记·龟策列传(节录)
秦汉学术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吕氏春秋·序(节录)
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节录)
通志·校雠略 秦不绝儒学论*
汉书·艺文志(节录)
汉书·儒林传(节录)
汉书·五行志(节录)
后汉书·儒林列传(节录)
日知录·两汉风俗
史记 论汉初黄老之学*
汉书·元帝纪 论汉家霸王之道*
论老子三(节录)
淮南子叙目(节录)
汉宋学术异同论·总序
汉代学术史略·序
两汉三国学案·序(节录)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
论汉儒(一)*
论汉儒(二)*
论书篇(节录)
经学历史·经学极盛时代(节录)
论经学流变*
汉代学术史略·序 论经学史*(节录)
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节录)
—、经学的三大派
二、经学史的重要性和它的分类
文史通义·言公上(节录)
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
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节录)
申鉴·时事(节录)
日知录·汉人注经(节录)
驳建立孔教议(节录)
纬书
易·纲领上(节录)
战国汉唐诸子(节录)
朱子语类 论汉唐学术*
汉书·董仲舒传(节录)
汉书·司马迁传(节录)
汉书·扬雄传(节录)
扬雄太玄(节录)
汉书·刘歆传(节录)
后汉书·马融传(节录)
后汉书·郑玄传(节录)
后汉书·桓谭传(节录)
后汉书·王充传(节录)
论衡·自纪(节录)
论衡·问孔(节录)
论衡·非韩(节录)
论衡·案书
后汉书·王符传(节录)
后汉书·仲长统传(节录)
后汉书 论原始道教之流变*
后汉书 论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魏书·释老志(节录)
出三藏记集·安世高传(节录)
出三藏记集·支谶传(节录)
魏晋南北朝学术
五朝学(节录)
学变
晋书·儒林传序
北史·儒林传序
梁书·儒林传序
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
廿二史札记·南朝经学
颜氏家训·勉学(节录)
颜氏家训·后叙
论汉晋儒者*
论东汉东晋学术*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
汉魏博士考·案语(节录)
晋唐学术*
世说新语·文学(节录)
日知录·正始(节录)
日知录·清议(节录)
十驾斋养新录·清谈之习(节录)
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节录)
老子本义序(节录)
传易图序(节录)
论王弼*
朱子语类 王弼用老庄解《易》*
三国志·阮籍传(节录)
晋书·嵇康传(节录)
三国志·钟会传(节录)
晋书·向秀传(节录)
晋书·郭象传(节录)
晋书·王衍传(节录)
晋书·裴□传(节录)
晋书·戴逵传(节录)
梁书·范缜传(节录)
隋书·经籍志 论佛经、佛教*
魏书·释老志(节录)
周书·武帝纪(节录)
对傅奕废佛僧事(节录)
辨正论·九箴篇(节录)
译经下(节录)
义解论(节录)
弘明集·后序(节录)
广弘明集·序(节录)
《般若》学之六家七宗*
《地论》师的北道南道派*
论佛教南北之异*
北方四宗*
喻道论(节录)
正二教论(节录)
与诸道人辨宗论(节录)
鸠摩罗什传(节录)
法显传(节录)
高僧传·支遁传(节录)
高僧传·道安传(节录)
高僧传·慧远传(节录)
高僧传·僧肇传(节录)
续高僧传·慧思传(节录)
南齐书·周颙传(节录)
隋书·经籍志 论道经、道教*
述三教诗
黄巾道士缘起说
朱子语类·老氏·老庄列子(节录)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节录)
叙齐高祖废道法事(节录)
魏书·释老志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教*
灭惑论(节录)
二教论·儒道升降(节录)
二教论·道仙优劣(节录)
二教论·服法非老(节录)
晋书·傅玄传(节录)
晋书·葛洪传(节录)
明本(节录)
南史·陶弘景传(节录)
隋唐五代学术
隋书·经籍志(节录)
隋书·儒林传序(节录)
旧唐书·儒学序(节录)
旧唐书·经籍上(节录)
旧唐书·高宗纪(节录)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节录)
旧唐书·玄宗纪(节录)
文献通考 论隋唐学术*
新唐书 唐颁《五经正义》*
史通·自叙(节录)
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节录)
论异端之说*
士学上(节录)
送僧浩初序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节录)
《法苑珠林》提要(节录)
旧唐书·武宗纪(节录)
止观统例议(节录)
大乘起信论义记(节录)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节录)
华严原人论·序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节录)
裴休相国问
宗密禅师答
楞伽师资记(节录)
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节录)
智□传(节录)
摩诃止观(节录)
灌顶传(节录)
道绰传(节录)
安乐集(节录)
唐初佛教与玄奘求法*
谢高昌王表
玄奘传(节录)
三藏圣教序(节录)
二祖智俨和尚传(节录)
窥基传(节录)
坛经(节录)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节录)
法藏传(节录)
神会传(节录)
湛然传(节录)
王通(节录)
类次文中子引(节录)
诸子辩(节录)
旧唐书·傅奕列传(节录)
新唐书 啖助及大历时儒学*
新唐书·韩愈传(节录)
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节录)
翼统·韩昌黎先生(节录)
复性书(节录)
读李翱文(节录)
书韩退之学生代斋郎议后(节录)
通儒道说
三教论衡(节录)
黜子书(节录)
黄老术
令道士在僧前诏
释教在道法上制
僧道并重敕
释疏题明道德义(节录)
道德真经元德纂序(节录)
旧唐书·方伎(节录)
旧唐书·隐逸(节录)
新唐书·方技(节录)
宋元学术
《宋元学案》序录
论宋代学术*
宋儒经学(节录)
论宋儒*
宋史·道学·叙
孔孟周程张子(节录)
伊洛正源书·序
理学宗传·序(节录)
答彭进士允初书(节录)
孟子私淑录(节录)
宋学渊源记(节录)
一、卷上·叙
二、卷下·记者曰(节录)
三、附记·记者曰(节录)
佛学与理学*
学术辨(上)
辨圣学非道学文(节录)
闽中理学渊源考·序(节录)
闽中师友渊源考·序(节录)
朱陆(节录)
学□通辨提纲 论朱陆*
论宋明理学*
一、法意按语(节录)
二、道学外传(节录)
三、道学外传余义
胡先生墓表(节录)
李泰伯先生文集序(节录)
伊洛渊源录(节录)
一、奏状(节录)
二、康节先生墓志铭(节录)
三、邵雍行状略(节录)
四、横渠先生行状(节录)
通书总论(节录)
张子正蒙注·序论
闽中理学渊源考(节录)
一、杨时学派·叙(节录)
二、罗从彦学派·叙(节录)
三、黄幹学派(节录)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节录)
陆九渊集·叙(节录)
陆九渊集·序(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法藏碎金录(节录)
宋元学案(节录)
一、涑水学案·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
二、荆公新学略·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
三、苏氏蜀学略(节录)
苏门六君子文粹·序
宋元学案(节录)
一、艮斋学案·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节录)
二、龙川学案·文毅陈龙川先生亮(节录)
三、水心学案·忠定叶水心先生適(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浪语集(节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止斋文集(节录)
元儒考略(节录)
一、赵复传(节录)
二、许衡传(节录)
三、吴澄传(节录)
宋元学案(节录)
一、鲁斋学案·文献姚雪斋先生枢(节录)
二、东发学案·文洁黄於越先生震(节录)
三、深宁学案·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节录)
四、静修学案·文靖刘静修先生因(节录)
五、介轩学案·教授马竹洲先生端临(节录)
明代学术
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
明儒学案·序(节录)
明儒学案·序(节录)
明儒学案·序
明史·儒林·叙(节录)
学□通辨·自序(节录)
论晚明学术流变*
重刻方正学文集序(节录)
悔过自新说(节录)
富平答问(节录)
朱子晚年定论(节录)
法王(节录)
论心学*
王学
明儒学案(节录)
一、崇仁学案·叙
二、白沙学案(节录)
三、河东学案·叙
四、姚江学案(节录)
五、浙中王门学案(节录)
六、江右王门学案(节录)
七、泰州学案(节录)
八、甘泉学案(节录)
九、诸儒学案(节录)
十、东林学案(节录)
十一、蕺山学案(节录)
论泰州学派*
李贽(节录)
题念庵集后
徐光启传(节录)
《李我存研究》作者序
天工开物·序
清代学术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清代学术概论(节录)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节录)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录)
清史稿·儒林·叙
辨学(节录)
清儒(节录)
说林下(节录)
汉学论
国朝汉学师承记·跋(节录)
书《学案小识》后(节录)
近代汉学变迁论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节录)
国朝宋学渊源记·序
浙东学术
黄宗羲传(节录)
顾炎武传(节录)
日知录·序
清儒学案(节录)
一、亭林学案·叙
二、船山学案·叙
三、王先生夫之传(节录)
论王夫之*
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节录)
颜学
论颜元*
惠松崖传(节录)
戴震传(节录)
钱大昕传(节录)
十驾斋养新录·序(节录)
清史稿·方东树传
龚自珍传(节录)
魏源传
魏源与晚清学风(节录)
清史稿·冯桂芬传(节录)
抱冰堂弟子记(节录)
论“中体西用”*
治学术在专精说
俞先生传
盛世危言·序
孙诒让传
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节录)
严几道诗文钞·序(节录)
饮冰室合集·序(节录)
论近年之学术界
救学弊论
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蠡测
一、导言
二、二十年以前中国学术界之一瞥
三、近二十年中国学术源流及其背景(上)
四、近二十年中国学术源流及其背景(下)
五、康南海之经学
六、梁任公之史学及儒家人生哲学
七、林琴南之小说译品
八、严几道之群学译品
九、章太炎之文字学及其唯识化的《庄子齐物论》释
十、胡适之之墨辩的名学
十一、余论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节录)
中国佛学界最近思潮之观察
导言
略举过去之时代思潮
最近思潮之测定
最近思潮之形成
最近思潮之评价
余论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一)殷虚甲骨文字
(二)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
(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
(四)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
(五)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
现代化的意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尝试(节录)
自述学术次第(节录)
自传(节录)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节录)
新汉学与新宋学
中国学术流变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冯天瑜。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学术流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