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李根蟠,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收录自1980年至2017年的重要论文。
内容简介
李根蟠,男,广东新会人,1981年1月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历任中国经济史室助研、副研、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主编,2002年8月退休。1994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文集收录论文13篇,其中正文12篇,附录1篇,是李根蟠先生自1980年至2017年近40年间发表的重要论文。正文分为三组,每组4篇论文,体现了李先生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两个代表性领域的重要学术成就。个领域是关于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这是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尝试。第二个领域是关于农业史的研究,体现了他“由农入环”,再“由环入文”的研究历程。第三组论文主要探讨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的相互关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编者说明
作者小传
古代社会形态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
一
二
三
关于地主制经济发展机制和历史作用的思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地主阶级的产生和更新看地主制经济体系
三 从剥削方式的发展变化看地主制经济体系
四 对地主制经济体系的评价问题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
引言:问题的提出
一 从古代“封建”到近世“feudalism”概念的引入
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
三 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建立
四 对质疑者的回答
“亚细亚生产方式”再探讨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形成前后的思想轨迹
二 从《形态》到《形式》的探索历程
三 研究方法:抽象、逆向推演和残片复原
四 余论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
树立现代化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经营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
二
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
一 起源的多源与发展的多元
二 长城内外:农区与牧区
三 淮河南北:旱农与泽农
四 从东北到西南:农牧交错
五 两种文化交流:以植物驯化、引种为例
六 多元交汇与精耕细作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
上篇:唐代长江流域稻麦复种制是否已经形成和推广
下篇:如何估价宋代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
一 “三才”观
二 农时观
三 地力观
四 物性观
五 循环观
六 节用观
传统农业与生态文明
略论中国传统农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 中国古代有农学
二 中国传统农学发生发展的阶段性与中国农学史的分编
三 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内在关系和中国农学史的结构
四 中国传统农学对天、地、稼、人诸因素的认识
五 “三才”与“气”论
六 中国传统农学的优缺点及其近代落伍的原因
七 农业现代化与中国农学史研究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
一 人类回归自然,自然进入历史
二 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
三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应对”
四 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考察经济史
五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史研究
农业生命逻辑与农业的特点
一 农业的生命逻辑及其展开
二 从生命逻辑看农业的特点
农业生活功能与中国传统的大生命观(上)
一 日本学者提出的农业生活价值和“生命农学”
二 中国传统大生命观的结构层次
附录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
一 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二 善于发现问题
三 广泛收集和利用各种材料
四 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五 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六 治学“六到”
编选者手记
《经济所人文库》第二辑总目(25种)
李根蟠集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得书感谢您对《李根蟠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