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社会学的论理

地域社会学的论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地域社会学:研究城乡关系、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关注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内容简介

作为以地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地域社会学主要是指超越都市和农村的界限,将其纳入总体视野,以研究地域社会的社会结构、集团构成以及人类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学问。该学科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会化”为基本理论前提,以乡村过疏化为研究重点,围绕着“地域生活”、“地域组织团体”、“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试图建立起“结构分析”的学科分析范式。通过对城乡过密—过疏进程的研究,将城乡关系问题作为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其对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别关注。地域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虽然与农村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的内容有交叉共享部分,但其学科目标却主要是将地域问题置于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试图以实证的、实践的研究志向、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分野,在拓展社会学学科研究界限的同时,也为其走向政策应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第一篇 地域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一 城乡“过密—过疏”问题背景下日本地域社会学的勃兴

二 地域社会学研究的阶段性演进与展开

三 地域社会学与现代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发轫

二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空间化转向”

三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当代价值

地域力与社会重建

一 “地域力”的内涵及其提出背景

二 “地域力”构建的基本途径

三 地域力构建与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地域衰退的发生及其治理之道

一 地域衰退的涵义及相关界定

二 地域衰退发展蔓延的作用机制

三 地域衰退的基本对策及治理之道

“流动的公共性”

一 “社会二元结构”与“二元公共性”

二 社会转型期乡村公共性危机

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

一 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

二 吉林区域文化特质与社会发展

三 几点思考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

一 东亚“公共性”的一般特质

二 东亚的“新公共性”及其表现形态

三 东亚“新公共性”构建的限制

第二篇 单位地域社会研究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典型单位制”的发生及其存在形态

三 典型单位制与当代东北社会变迁的“地方景观”

“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

一 “典型单位制”的形成及特点

二 “典型单位制”对社区建设的影响

三 几点思考

单位社区精英的“资本”构成及其运作研究

一 单位社区精英的界定及其资本构成

二 单位社区精英的资本运作

三 分析与讨论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

一 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与单位制度之构建

二 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集体认同”问题之发生

三 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集体认同”重构之限制

“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及运行机制研究

一 “单位社会”基层社会管理运行的基本传统

二 “后单位社会”基层治理的模式实践及其困境

三 基层社会“复合治理”策略的实施及其评价

后单位社会背景下单位的“隐形在场”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 单位制度消解背景下的单位“隐形在场”的发生

二 后单位时期社区中单位“隐形在场”诸形态

三 单位“隐形在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

转型期“单位意识”的批判及其转换

一 转型期“单位意识”批判发生的特殊历史契机

二 单位意识批判的展开及其局限

三 单位制消解背景下单位意识批判的转换

城郊“村落单位化”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限度

一 城郊“村落单位化”的生成及基本特征

二 “村落单位化”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 “单位化村落”社会管理功能的限度

四 几点结论

第三篇 乡村过疏—都市过密问题研究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一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社会的衰落

二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危机的表现

三 过疏对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

一 “过疏”概念的提出

二 过疏对策的演进与地域发展

三 过疏对策与地域发展理论的建构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

一 城市化与乡村过疏化

二 乡村过疏化的实质及其对城乡一体化的限制

三 “村落合并”的契机与风险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村落社会原子化及其对策

一 乡村过疏化与村落社会原子化

二 过疏化地域村落社会原子化的表现

三 过疏地域“社会联结机制”的重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

一 从“过密问题”到“过密社会”

二 “过密社会”的形成及其内在逻辑

三 “过密社会”之衍生问题及其对策

四 “高密度社会”与现代文明活力

“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盲点和误区

第四篇 城市化与地域社会变迁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一 城市化、城乡关系变迁与“村落终结”之发生

二 “村落终结”诸形态及其衍生问题

三 “村落终结”的实质及评价

轿车文明对都市社会空间的重塑

一 “轿车文明”的根性

二 轿车文明与都市“空间生产”

三 为轿车社会做准备

中产阶层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

一 中产阶级与郊区化

二 中产阶级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

三 谁的郊区,谁的文化?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一 “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

二 “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

三 村庄衰落所蕴含的风险及农民的再组织化之路

城乡接合部“社会样态”的再探讨

一 从“城乡二分”研究模式到“地域社会”分析视角

二 城乡接合部的地域社会样态

三 几点认识

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

一 从“蜂窝”到“网格”:城市社会管理之嬗变轨迹

二 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的移植及其定位

三 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局限及其克服

城乡接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定居性移民“社区感”与“故乡情结”的缺失与交错

三 非定居性移民社区感缺失的实质及其消解之策

老年群体与都市公共性构建

一 老年群体与公共性

二 基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而创生出的公共性

三 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限制

城乡接合部“村落终结”体制性影响因素新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城乡接合部村落终结体制性影响因素分析

三 体制转换与对策探讨

后记

地域社会学的论理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田毅鹏。

得书感谢您对《地域社会学的论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发展社会学通论 电子书
本书回归社会学经典传统,回应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以社会本体论和二律和合论为研究视角,以增长-发展、转型-变迁、传统-现代、分化-整合、冲突-控制、本土化-全球化为发展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以社会需求-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为分析框架,研究发展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品格,分析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需求、社会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中国凤凰涅槃的路径及中国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后发国家。
社会学刊(第3期)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专题研究、译介两个部分,收录《司法大数据视角下的涉性犯罪:类型与演变》《计算社会科学与社会地理计算的空间交互网络分析方法》《计算社会学:创造连接》等文章。
社会学刊(第2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本书是第2期,其中专题研究部分基于上海社会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针对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社区老龄化、社区意识、城市地区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以及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译介部分则介绍了目前社会学对城市社区研究的相关理解,或者是提出了一种针对社区问题的网络分析方
社会学刊(第4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第4期,本期专题:住房社会学。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 电子书
一部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