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站在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用现代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哲学精神重新阐述已经成为“常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原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被重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唯物史观创始人有所论述、尚未详细论证、充分展开,但又是现时代日益凸现、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问题,并使之上升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作者简介

作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杨耕集》等著作十部;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科研成果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写在前面

序言

导论 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

一 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二 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

三 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第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二 唯物主义历史观属于历史哲学范畴

三 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四 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五 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

一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史进程

二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逻辑

三 《哲学的贫困》: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四 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观道路的同与异

五 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

一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与现实基础

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四 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五 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六 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一 “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

二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五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一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 “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三 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种角度

四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

一 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四 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 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六 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七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第八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

一 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二 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一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

二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

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四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

一 “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

二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三 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四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五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六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

一 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 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

三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与唯物史观的实践反思方法

四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与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

二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法: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 “科学抽象法”的内涵

二 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和终点范畴

三 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四 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法”:历史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一 “从后思索法”的提出

二 “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四 “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附录一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

附录二 建构哲学空间 雕塑思维个性

附录三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批判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后记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是201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耕。

得书感谢您对《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何谓明代:“危机”下的世界史与东亚 电子书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冈本隆司教授撰写的、专门向日本读者介绍明代历史的入门书。全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包括形成、体制、变革、社会、乖离、混乱、崩溃,大体覆盖了明朝1368年立国至1644年灭亡的二百余年历史。书中吸收了百年间日本明史研究的成果,同时又兼具通俗易懂的特点。作者分析了一直以来明史不受日本学者重视的原因,并结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使明史“有趣”起来。从外国学者的视角审视明代历史,能给人以不同的
文物遗迹中的大连历史 电子书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大连地区41处文物遗迹及其背后的悠久历史。书中包括四平山积石墓地、爱国将领林永升雕像、大连纺织厂四二七纪念碑、瓦房店烈士陵园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和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内容,为讲好大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份优秀的素材。
日本冲绳华裔中的阮氏族群 电子书
本书以比较阮氏祖先崇拜和神明崇拜为切入点,追溯冲绳阮氏跨境联宗的发展历程,解读日本和中国阮氏宗亲在跨境互动中体现的亲情与隔阂及其历史原因。通过对两国三地阮氏民俗文化的零距离观察,对其成员的深度访谈,对其书信往来的条分缕析,阐明两国三地阮氏的文化异同与认同心态,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将有可能促使民间的跨境联宗活动跃上一个新的起点。
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 电子书
作者近三十年深入研究清代政治与社会的成果。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电子书
欧战前后中国社会文化反省现代性思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