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

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汇集作者30年研究成果,收入作者与当代世界著名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美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等当代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对话。

内容简介

《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是作者王杰30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美学理论研究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从意识形态理论角度探讨现代美学基本问题,把审美幻象问题作为现代美学的核心,分别从审美需要、审美变形和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文化机制和价值指向进行历史研究;二是在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国内较早提出“审美人类学”的范畴,挖掘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基础,重点探究了全球化时代地方审美经验的认同危机和重构;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学与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在深入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模式,并重点讨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批评家的任务、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和现代悲剧理论等问题。

作者简介

作者王杰,男,1957年10月,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专家组成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美学意识形态》(译著)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

第一辑 审美幻象的研究阐释

审美需要的历史内涵及其转化

一、审美需要:欲望的对象化理论

二、从自然欲望到审美需要

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

一、审美幻象问题的产生

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解释

三、对精神分析的评价

四、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五、心理学研究是有限的

审美变形:现实关系的审美转换

一、审美幻象与艺术变形

二、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

三、崇高美学:解剖现实关系

图像的二重性及其魔力

一、图像的二重性

二、图像与仪式

三、欲望戏剧中视点的位移

影像与基源性幻象

一、影像是什么

二、声像、时间性与现实关系

三、审美崇拜解体之后

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

余韵:一种优美化的崇高

一、作为交流媒介的崇高概念

二、韵:现实关系的优美化

三、余韵:聆听世界

也论“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

一、东方情调与东方主义

二、韵与寓言:两种对象化方式

三、寻找母亲的仪式

审美幻觉: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

二、中西艺术实践的内在机制

文学与鸦片 ——审美幻觉批判

第二辑 地方性经验的人类学研究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

一、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渊源

二、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深层整合

三、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回答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

一、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渊源

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审美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契合

四、审美人类学介入现实的实践途径

五、余论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

一、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

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三、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区别和联系

三、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四、马克思的理论方法对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与审美人类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生平、性格与学术渊源

三、《野性的思维》的概念和思想

四、列维斯特劳斯与现代生活

五、列维斯特劳斯给审美人类学的启示

本雅明艺术人类学思想评析

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 ——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

一、“重新复写”民歌的南宁模式

二、作为文化资源的民歌文化

三、认同的危机和危机中的认同

大地飞歌:民族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 ——王杰博士访谈录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一、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看民族艺术的内在矛盾

二、民族艺术的生产方式

三、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思考基础与上层建筑

第三辑 寻找母亲的仪式

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 ——论“中国梦”的美学维度及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一、“中国梦”的美学维度

二、一个例证:关于电影《百合》(英文名Lost)的分析

三、文学批评家的任务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论新人文学科与当代美学研究 ——为纪念林焕平教授100周年而作

一、重新思考现代性

二、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未来?

三、从当代美学研究看新人文学科的几个特点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二、关于中国悲剧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公共话语的可能性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一、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形式

二、从两个个案看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问题

三、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矛盾结构

四、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

革命与乡愁 ——文化记忆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

一、电影《芳华》中的“乡愁”与悲剧观念

二、文化记忆与审美现代性

三、悲剧人文主义的当代重建

四、简短的结论

寻找母亲的仪式 ——从《围龙》看当代中国小说的美学风格

略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 ——兼论《白鹿原》的美学风格

一、关于《白鹿原》的美学风格

二、《白鹿原》的社会符号系统

三、“白鹿精魄”的审美意义

四、当代中国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规定

第四辑 斜塔上的瞭望

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

一、“文艺大众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式在中国的创构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理论意义

三、理论发展与综合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定位与历史责任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与当代文学实践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一、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含义

二、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

三、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与文艺美学的发展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

一、当代美学理论范式出现转型

二、当代美学的“当代性”理论规定

三、当代美学理论阐释模式的基本设想

文学自律性:斜塔上的瞭望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模式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再度成为公共话语吗?

文化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文化经济时代的美学问题及其方法

二、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

三、中国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及当代批评家的任务

中国当代文艺政策的美学基础

一、何谓“当代”及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史分期问题

二、当代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历史语境

三、文艺政策两次调整及其理论基础

第五辑 寻找乌托邦:思想者之间的对话

“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 ——特里·伊格尔顿访谈

“我的平台是整个世界” ——特里·伊格尔顿访谈

美学·社会·政治 ——托尼·本尼特访谈

一、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二、文化研究的新方法

三、关于中国美学与文化研究

当代马克思主义问题 ——与迈克·桑德斯博士对话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道主义、美学 ——凯文·B·安德森教授访谈录

当代美学中的艺术与政治 ——艾尔雅维奇教授访谈录

一、美学革命与先锋派研究

二、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三、美学怎样思考未来

材料、技术与现代艺术 ——约翰·鲍德温访谈录

文化产业:艺术、技术和市场的契合 ——司各特·拉什访谈录

后记

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杰。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生态危机的第三维反思 电子书
本书以“生态危机反思”为选题,属于时下的热点话题,从生态哲学视角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进而构思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最终落实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人才的培养等具体措施上,构思巧妙,逻辑清晰,参考资料丰富,学术价值很高。其创新之处还在于,提出了生态人才的概念和具体培养和使用的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非常值得肯定。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电子书
本书从新的角度入手,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出新的哲学视野,为当代中国学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术价值较高。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西方当代美学史 电子书
本书把西方当代美学分成相互关联的三面:1900-1960年的西方现代美学,1960年至今的后现代美学和全球化阶段的美学。本书重点评介了三面相中的近20个大美学流派,及其内含和相关的众多小流派。本书既对各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做了呈现,又梳理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演进和逻辑上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