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缠足史、文化史研究领域的重量级著作。从文化视角着眼,充分考量缠足背后的文化意义,破除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内容简介

《缠足》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缠足在现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逐渐失去文化光环的过程。在面临“天足”概念和“放足”运动冲击的过渡时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里,高彦颐指出,“缠足”解组为三种层次的时间性:具有文化荣耀或正当性的缠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缠足,以及个体体现的缠足。这种解组使得反缠足论述的进步史观与所谓的“缠足的终结”之间,出现了某种“时间差”。人们不会在一夕之间从旧式生活翻转到新式生活。即使缠足已然丧失其文化光环,不少小脚母亲还是固着于传统思维,继续为女儿缠脚,固执地相信小脚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换言之,过渡时代呈现出来的特色,是一种“在时间、感情和时尚之间徘徊、游移和摆荡的动态”(第7页)。缠足的终结并不是一个“从缠到解’’的直线进程;相反的,缠足既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多样的现象,其消逝必然历经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也必然纠缠在上述三种时间性的错乱步调之中。

作者简介

作者高彦颐,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专攻明清社会史及比较妇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历史及妇女研究系,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近作有《步步生莲:绣鞋与缠足文物》及《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鸣谢

凡例

前言

图版

总序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出版说明

第一部分 揭露的身体

第一章 全球国族巨型历史:“天足”概念的兴起(1880年代至1910年代)

缠足的终结:两种历史,三种时间,二手声音

“天足”:一个崭新的基督教范畴

徐珂与汤颐琐:天足的国族主义化

“女人好比蛋黄”:一个新的地球知识域

妇女能动性:意志克服身体

辜鸿铭:“观于人”的屈辱

抗拒注视:理想的女性特质

第二章 被掀露的身体:放足运动的实行(1900年代至1930年代)

薛绍徽:“非马非驴”

从“天足”到“放足”

“光复故物”的蔡爱花

放脚乐

阎锡山与山西反缠足运动

缠足罪责化

国家对付父老

性别重于阶级:无法统一的女界

算总账

荒诞剧场

第三章 “缠足如古董”:不合时宜的爱莲者(1930年代至1941年)

姚灵犀与友人:收藏“凋零”

民俗新知的生产

拟仿的怀旧:旧文人、新玩家

“天足”与“缠足”的并接

方绚的发明

二手的性:小男孩、冒牌货、收藏家

“姥”如是说:被转述的女性欲望

绣鞋的社会史:杨铁崖与胡雪岩

自称女性主义者的赏玩家

疼痛的身体:女性的呐喊

第二部分 遮蔽的身体

第四章 溯古访今:缠足源流考

界定缠足:弓足

传说与历史

杨慎的考证:未知的诱惑

《汉杂事秘辛》:身体部位的测量

驳斥杨慎:转向鞋履的胡应麟

后履、妇工与女性差异

今世之潮流:缠足与时尚

赵翼与18世纪缠足极盛期

装饰的身体以及显露的身体

钱泳:从考据到社会批判

自在劳动的女性身体

第五章 狭邪之游:男性欲望与西北的想像地理

西北高原上的赛脚会

起源传说

大同名妓

媚眼:李渔的功能美学

汪景祺的“西征”

红石村:荒野人家

南情北欲:男性欲望与女性欲望的交锋

蒲松龄的俚曲:土腔与地方失衡

两种女性劳动

女性身体的平凡物质性

交换的信物

时尚、地位与女性焦虑

第六章 灰姑娘的梦想:女体的累与用

出土文物

从“平底”到“弓弯”

金莲崇拜

医护的对象

悦目的都会女子:说唱词话中的时尚与地位

顽强的身体:缠足的累与用

身体的累与用

花俏的身体:新式都会时尚体制的诞生

生产的身体:制鞋与市场

风格变迁与知识传递

最后的时尚圈

残存的记忆

尾声

参考文献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是200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高彦颐。

得书感谢您对《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溪畔灯微 电子书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
规训革命.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
走向世俗 电子书
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的户籍赋役制度,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是清代米粮物价史研究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