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谈酒

醉里挑灯谈酒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散文集,收录崔济哲二十余篇以“酒”为主题的散文随笔。

内容简介

本书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借一个“酒”字,实则聊的是历史和社会。全书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饮酒话史,崔先生在书中大谈酒的源头、发展、趣闻、传说,实际上是在回味历史,剖析社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怀,也是对当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深远流长,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的共性。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自一股磅礴气概,内容上深入挖掘中国酒文化,文字上将散文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长短不一,随性而行,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几十年新闻行业从业经历,让崔先生的文字中独带一种细致和独到,一种敏锐和犀利,更有一种站高望远的眼界和胸怀,字里行间更透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根基。

作者简介

作者崔济哲(网络用名:白头翁;微信公众号:闲话烟雨),记者、作家、学者、教授。祖籍安徽萧县,生于山东济南。“老三届”毕业生,先去农村插队,后到工厂做工,1982年进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新华通讯社山西分社工作。曾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得主,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等,多篇作品被中国散文学会选为当年年度散文,被译为多国文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作品有:《走进黑色世界》《旧曲新歌》《清唱》《飘雪有韵 远行无声》《风从天上来》《又到界桥 又到界桥》《风语·夜话》《陌生人看美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自序

酒的魅力

酒的尊严

酒的魔力

酒的宴会

酒是撒旦

酒的神话

酒将军逸事

酒的传说

大家“酒范儿”

喝酒的名堂

喝酒不谈文化

喝酒不谈文化,英雄莫问出处

文章不论套,江湖不论道

酒里日出醉里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酒后闲说下酒菜

醉里挑灯谈酒

别样喝酒别样情

细酌慢品说烈酒

戏说毒酒、药酒

划拳

闹酒

酒歌

酒话 酒事 酒疯子

高阳酒徒

沛县酒徒

屠夫皆嗜酒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孟德“闹酒”

名贯历史的“酒疯子”

斯文酒喝出《兰亭集序》

唐宋诗词的“酒性”

一万个观众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一万个醉翁就有一万个感悟

“女儿国”里的酒世界

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醉的酒徒

美人醉酒

半醉半醒读庄子

张飞的真醉与假醉

千年醉兰亭

酒醉苏词

醉眼惺忪看李白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给五柳先生敬酒

钟馗醉酒

酒祭凡·高

在日本的一次偶遇斗酒

在德国喝啤酒

后记:人往远走,酒往外流

醉里挑灯谈酒是2017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崔济哲。

得书感谢您对《醉里挑灯谈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围里围外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缕缕乡思》,主要写的是作者回忆童年时期的家乡,是对记忆中家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怀旧、感恩的一面,比如《家乡有条中山路》一文,这一条路是作者小时候走过无数次的,完整的记载了作者的童年时光;第二部分是《浅浅履痕》,主要写的是作者家乡附近的县市的场景,都是客家地区的范围。作者把这些地方与自己的家乡做了比较,发现各有各的美丽风景、各有千秋;第三部分是《悠悠味蕾》
作文里的奇案 电子书
事情开始于一堂作文课。男孩埃尔万班上的法语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要求全班25个同学在早上9点至10点半之间,散布到小镇的各个角落,去仔细观察和体会,回来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谁料就在这个时间段,一向和平的小镇居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25篇作文让25个同学都化身为侦探!这普通的学生作业里,究竟暗藏着什么蛛丝马迹,到底是谁无意中写下了关键的线索……  25篇作文风格各
小里河2017 电子书
本书采用新闻纪实手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2017年发生在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村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真实感人事件。
黎里诗钞 电子书
本书是有关黎里诗词作品的集大成者。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黎里古称梨花村,这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也是吴越交界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古战场之一。黎里自古文风鼎盛,西晋时期的张翰因思念家乡而辞官回乡,在家乡元荡之畔设墊施教;唐代陆天随晚年流连鸭栏泾,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到了宋元明清,更是..辈....黎里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钟灵毓秀的地理环境,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也吸引了无数
漫步在时光里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游历中国大江南北后所写的纪行性文字,记叙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苏州、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湖南等地的部分名胜风景与风土人情,书稿图文并茂,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作者既描写了其中的风土人情,同时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引用及适当的解说,文字间也有作者对于历史文物的思考与人生体悟,其间作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人们生活的富裕,从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说此书稿是一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