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论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论证和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证,是为反对俄国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批判马赫主义而写的。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高举战斗唯物主义的旗帜,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性传统。

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消化”革命经验和从哲学上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列宁写了这一著作。它是代表列宁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列宁(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列宁是他的笔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他是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章节目录

编者引言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

(1908年2-10月)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代绪论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在1908年和某些唯心主义者在1710年是怎样驳斥唯物主义的

第一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1.感觉和感觉的复合

2.“世界要素的发现

3.原则同格和”素朴实在论

4.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

5.人是否用头脑思想?

6.关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

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

1.“自在之物”或维·切尔诺夫对弗·恩格斯的驳斥

2.论“超越”,或弗·巴扎罗夫对恩格斯学说的“修改

3.路·费尔巴哈和约·狄慈根论自在之物

4.有没有客观真理?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或论亚·波格丹诺夫所发现的恩格斯的折中主义

6.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经验批判主义的

认识论(三)

1.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经验?

2.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概念的错误理解

3.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

4.“思维经济原则”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5.空间和时间

6.自由和必然

第四章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战友和继承者的哲学

唯心主义者

1.从左边和从右边对康德主义的批判

2.“经验符号论者”尤什凯维奇怎样嘲笑“经验批判主义者”切尔诺夫

3.内在论者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战友

……

第五章 最近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哲学唯心主义

第六章 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论

插图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列宁。

得书感谢您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空间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基于大卫·哈维的理论视角 电子书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哈维空间正义理论的缘起、哈维对空间正义的一般理论阐释、哈维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非正义性的批评、哈维对构建空间正义社会的理想设计等。
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于英美学者理论的分析 电子书
本书着重梳理和分析了活跃在英美地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分析了英美学者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心路历程、研究方法、理论特征和学术影响;在具体层面,分析了五种思潮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个性化内容。
智慧之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结合中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结合科学文化和生活实际,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在体系结构上作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在思想内容上作了新论证、新表述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在本体论和辩证法上作了新解读、新论述。本书旨在深化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为做一名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奠定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从而于科学文化和生活实践有所裨益。
经验范式的辩证法解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经验”在辩证法中的命运、辩证法起点概念的重构、绝对的否定与差异性逻辑、“否定的”真理观、“否定的”自由观、辩证法精神的两个维度及其实现途径。
身体和体知 电子书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具身心智范式的一般概述、西方哲学的身体性观念、中国哲学的体知思想、具身心智范式的西方哲学基础、具身心智范式的中国哲学基础、具身心智范式的中西比较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