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探究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特点与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传统人物画中常用的造型手法,并且借助大量的古代文献以及绘画作品来对各种造型方式进行论述,列举了顾恺之、张僧繇、吴道子、李公麟、陈洪绶、任伯年等不同时期著名画家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同时对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特征演变的前因后果进行系统梳理,对各个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文献整理、案例分析、作品研究,同时结合笔者的绘画实践和认知,笔者希望能够探索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造型理论的发展线路,也试图阐释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特点、观念以及风格的变化。
作者简介
作者邹湘平,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0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1994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2017年赴中国人民大学交流学习。
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艺术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展览20余次,曾任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主任、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观念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方式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整体观:形真神妙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生命基元:立象见意
三、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写生方式:目识心记
第二节 以形写神与气韵生动的审美创作观
一、形神观及气韵生动的含义与演变
二、气韵与形神的品评标准
三、以形写神的人物造型实现方式
第三节 骨法用笔的造型手段
一、骨法用笔的内涵
二、书法对传统人物画中线条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审美观的演变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一、先秦、两汉哲学对人物画造型的影响
二、先秦、两汉时期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玄学思想和人物品藻对魏晋人物画造型观念的影响
二、重要人物画家的造型风格与语言特征
第三节 隋 唐 五代时期
一、政治、思想的开明和文艺认同
二、艺术法度美和天才美的建构
三、雄阔健朗、尽态极妍的人物画造型语言和风格形态
四、人物画中“野逸”与“富贵”风格的分流
第四节 宋元时期
一、宋朝文人美学思想对人物画造型观念的影响
二、宋朝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与风格形态
三、赵孟頫的“崇古”主张对元代人物画的影响
四、元代肖像画的新发展
五、宋元人物画创作方法的探讨
第五节 明代时期
一、明代人物画造型和创作发展的综合形态
二、明代人物画造型的主观倾向
三、明代人物画的白描造型精神
四、明代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和风格趋向
第六节 清代时期
一、多元的审美格局
二、清代宫廷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和功能
三、清代人物画造型的变异趋向
四、清代人物画中的洋风洋调
五、清代后期人物画的艺术变革
第三章 中国传统人物画形象造型风格与方式的流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写实风格
一、中国人物画艺术真实的具象与审美
二、中国画艺术的非真实性审美体现
三、传统人物画写实造型的审美特点
四、传统写实人物画的线性造型手段
第二节 传统人物画中写实色彩语言的运用
一、对“随类赋彩”的认识
二、传统人物画色彩的特点与运用
三、传统人物画中的意象色彩运用
四、传统写实人物画设色的方法
第三节 传统人物画的意象造型方式
第四节 传统人物画的意象空间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意象空间观念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意象空间表达
第四章 中国传统人物画笔墨与设色技法解析
第一节 以“骨”为法则的笔墨造型
一、“骨”的造型特征
二、“骨”在人物画中的演变
三、“骨”的造型案例分析
第二节 以“肉”为法则的笔墨造型
一、“肉”的造型特征
二、“疏体”笔墨造型风格
三、凹凸法渲染方式的运用
第三节 陈洪绶人物画的色彩表现
一、素墨静逸
二、淡彩典雅
三、重彩古丽
第四节 中西融合背景下的人物画创作
一、墨骨法与西画法的融合
二、造型方式的变化
第五章 中国传统人物画构图方式解析
第一节 传统人物画的叙事性组合特征
一、画面人物布局与叙事性表达的构图特征
二、人物形态与叙事性表现的构图特征
三、人物神态与叙事性表达的构图特征
第二节 人物画作品的经典构图
一、《八十七神仙卷》中聚散有致的美感
二、《牧马图》中虚实相映的美感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构图特点
一、散点透视原理
二、留白的空间构造
三、大局为主的画面整体感
第四节 对骨线应用的改良
第六章 传统造型的改良
第一节 现实派画家的造型方式
第二节 白描对素描造型的修正
第三节 以结构代光影的造型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创作研究是2021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邹湘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创作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