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侗族独特的稻鱼鸭农业文明,具有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可替代价值。

内容简介

侗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数百上千年与所处生境的应对中,构建起了人类农业的另类文明——“稻鱼鸭”的生计体系。这类农业文明体系不仅对侗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对我国南方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是一个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缩版;从产业项目看,是农、牧、渔结合的立体复合产业;从生产节律看,稻、鱼、鸭相克又相生的“中庸”范例;从聚落布局来看,农田与森林兼容,鱼塘与稻田连通,人们对聚落资源加以调控,使其比例协调,生长有序。这里,俨然像是一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田园诗,展现出韵律回旋的谋生艺术。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人文环境变迁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侗族传统生计的技术体系

第一节 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文化构筑

第二节 传统生计经验的积累与传统糯稻的保存

第三节 侗族梯田经营与气候风险的化解

第四节 黄岗糯稻品种的特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五节 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

第六节 黄岗侗族生计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制度体系

第一节 侗族空间聚落与资源的有序配置

第二节 侗款对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保障

第三节 侗族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第四节 侗族“栽岩”的神圣性与社区“资源边界”的稳定

第五节 侗族四季律法与生计秩序安排

第六节 侗族社区的时空规序与资源配置

第三章 侗族传统生计的生态价值

第一节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 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

第三节 侗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第四节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存保障

第五节 侗族生态智慧对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护

第六节 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

第四章 侗族生计的文化变迁

第一节 侗族的“土著”与“外来”之辨

第二节 沅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第三节 侗族的文化转型与生态改性

第四节 侗族地区的生态改性与文化再适应

第五节 明清以来统一税制的推行对百越族群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第六节 现代侗族文化适应能力分析

第七节 侗族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罗康隆。

得书感谢您对《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生计与家庭福利:来自农村留守妇女的证据(社会政策丛书) 电子书
本书根据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及家庭福利现状与显著影响因素,同时参考在调查中获得的认识和发现,从培育和增强生计能力、构建利于生计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宽生计发展途径、以及改善和提高家庭福利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学人类学研究(2019年第一辑) 电子书
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9年第一辑。
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第2辑) 电子书
《文学人类学研究》由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刊,设有栏目: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人类学田野考察、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神话与历史、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跨文化比较等,不但聚焦古今关联的学理分析,而且深入乡村、牧区、边疆乃至海外进行多区域的田野考察与跨文化比较。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电子书
打开英国社会的变迁群像,揭示虔诚而又纠结的文明底色。
“乡校”记忆——历史人类学训练的起步 电子书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者们,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一个固定的田野点开展为期两周的工作坊,这些田野点都是某一个省内某个县的某几个村里历史遗存和历史文献丰富的地方,每年的工作坊,通过参与者实地的察看,结合对当地文献、传统文献的阅读、配合每位研究者对其研究过程的讲解,训练和培养能够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