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年度报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报告2020》,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为年度报告,主要针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报告2020》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角度,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育人机制;全面梳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系统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现时代的重大政策、最新理论成果和现实热点问题;同时也将持续关注教育实践领域的优秀案例,积极探索中华文化教育在育人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育等方面的典型经验。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主持编撰,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展开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总报告、分报告、特别关注、案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报告(2020)》编委会
前言
Ⅰ 主题报告
第一章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一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
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展望
Ⅱ 理论热点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与现代价值
一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贡献与基本特征
三 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 儒家道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儒家经典与道统
二 儒家道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结语
第四章 书院传统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 书院的根本精神
二 书院的教育环境
三 现代书院的使命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路径和部署实施
一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三 中华文化融入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 确保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稳步深入发展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一 传统文化纳入国家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 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遴选与利用
三 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七章 中华传统文化涵养师德:课程建构与实施
一 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二 中华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理路解析
三 中华传统文化涵养师德“五课贯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四 课程实施效果及其启示
Ⅲ 特别关注
第八章 学做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精神
一 学做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精神
二 立足根本:传统文化教育的学问之道
三 会通之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
第九章 《论语》中的生命觉醒之道
一 绪言
二 什么是“人”
三 生命的觉醒
四 生命觉醒的展现
五 大智慧的展现
六 喜乐生命的充分享有
七 结语——学以成人
Ⅳ 案例分析
第十章 学儒家经典,做修身功夫——北京四中“孔阳国学工作室”国学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 历程回顾:十二年求索之路
二 理念确立:闻道、立德、践履终身
三 课程建构:儒家经典—中国历史—修身功夫
四 社团组织:同修共进,志愿实践
五 路径探索:场性教育,导之以正
六 社会传播: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儒学
七 结束语
第十一章 唤醒历史文化遗产,创新课程教育体系——北京市前门小学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一 立足文化传承,整合课程资源
二 聚焦语文课堂,探究汉字文化
三 依托在地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实践课程
四 重视挖掘民族文化基因,构建非遗传承体验课程
五 开拓多元方法路径,以社团活动促进文化育人
第十二章 根植母语文化,促进国际理解
一 开展经典诵读工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二 注重教师国学素养的提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体悟
三 充分挖掘经典的时代价值,谋求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四 倡导中西融通与全球视野,以经典文化展示中华魅力
第十三章 文化立人,道德立心
一 孜孜以求明方向
二 “一核三翼”树理念
三 “内外相济”构体系
四 十年探索显成效
五 顺势发展促提升
第十四章 立足区域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县范围稳定开展
二 重视地方文化,将优秀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常规课程
三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育
四 重视环境育人,努力提升不同类型和水平学校的校园文化品格
五 强调实践体验,让师生浸润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六 增强多元支撑,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与社会
七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报告(2020)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文静。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报告(202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