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管理

有意义的管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构建第四代管理体系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传统管理学体系的发展演化脉络,借鉴了日本学者关于知识管理研究的精髓,并吸收了中国哲学中的整体观、统筹观和中华文化中的仁爱观。

书中通过对方太、茑屋书店、国家电网、微软、中国航天、中国中车、本田、宝洁、海尔、中铁装备、奈飞、宜家、默克等中外企业闪耀人性光辉的管理实践的长期观察,提出“有意义的管理”这一具备中国特色的全新管理范式,主要包含信念愿景、人性尊严、创新创造、个人福祉和社会福祉五个方面。

本书写给所有重视人性尊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旨在为未来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提供更好的管理理念,为全球管理范式的转型提供有价值的探索。

作者简介

作者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与管理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对自主创新、全面创新、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整合式创新、有意义的创新等有深入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语

总序 呼唤、孕育和催生中国管理学派

前言

引言

Introduction

第一章 管理学体系的发展与迭代

第一节 第一代管理学体系:科学管理

第二节 第二代管理学体系:行为管理

第三节 第三代管理学体系:知识管理

第四节 面向未来的第四代管理学体系:意义管理

第五节 四代管理学体系的代际演变趋势

第二章 有意义的管理理论框架

第一节 意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论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展思想

第四节 有意义的管理理论框架

第三章 福祉与繁荣重塑工作意义

第一节 福祉

第二节 心流

第三节 仁爱

第四节 繁荣

案例一 方太:幸福文化驱动企业成长

案例二 玫琳凯:职场幸福力倡导者

案例三 茑屋书店:生活提案的设计师

第四章 信念与愿景塑造企业意义

第一节 信念

第二节 愿景

案例一 愿景使命为导向的国家电网公司

案例二 中国商飞:使命驱动发展的航空梦

案例三 微软:战略转型与企业愿景演化

案例四 中国航天科技:强国使命铸就创新奇迹

第五章 创新创造让世界更美好

第一节 创新是蓬勃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激活员工创造活力

第三节 创新的社会价值

案例一 红色中车:中国有意义创新的践行者

案例二 真诚本田:喜悦文化驱动创新

案例三 宝洁“联系与发展”战略下的意义管理

案例四 海尔生物:聚焦意义的智慧生态平台

第六章 在人性尊严管理中探寻意义

第一节 尊重

第二节 温情

第三节 人性化管理

案例一 中铁装备:盾构机伴咖啡香

案例二 奈飞

案例三 荷兰银行:为员工、客户提供尊严,为合作伙伴提供可以交流知识的空间

案例四 宜家家居:为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

案例五 同心桥中的幸福管理:港珠澳大桥

第七章 社会福祉让世界充满爱

第一节 正能社会

第二节 利他经济

第三节 社会福祉与福祉社会

案例一 默克集团好奇心项目

案例二 远程照护:有温度的数字养老商业模式创新

案例三 医患共益创新:以Inno4Rare和PI平台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有意义的管理是202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劲。

得书感谢您对《有意义的管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 电子书
本书通过典型案例解析,让非财务经理从实务角度理解和学习财务管理的思维,让无数的企业管理经营者一看就懂的财务管理书。
穿越数据的迷宫:数据管理执行指南 电子书
适读人群 :非数据专业人士、企业管理者、数据行业研究者等 《穿越数据的迷宫:数据管理执行指南》一书是DAMA(国际数据管理协会)强烈推荐的关于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的重要书籍,也是《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书第2版)》(DAMA­DMBOK2)认证培训配套教材。该书重点从管理层的角度阐述为什么数据管理很重要,数据管理包括了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管理,从而帮助管理层在了解数据管理的过程中不致迷失在技术术语的迷宫之中。
轻流程:IT团队的积分式绩效管理 电子书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绩效,本书很好地从积分这个方式切入,以提高绩效为目的,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可实践的绩效管理方法。
高效沟通:不可或缺的管理技能 电子书
领导学开山教授约翰·阿代尔系统讲授领导的艺术与科学。探寻沟通艺术的本质,掌握高效沟通的黄金法则。
漏洞管理实战:网络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 电子书
本书分别从概念和实战两个角度对漏洞管理进行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