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基于“存在论”的视角,从儿童意义及意义世界的建构入手,探索游戏中儿童意义世界的建构机制与功能。
内容简介
“有意义游戏”是指能使儿童与世界建立起多样化的交互关系,促成儿童意义世界自由展露、生成与扩展的具有丰富意蕴与意义的活动。
游戏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处于“实践之困”“政策理解之困”“哲思之困”等境地,其本质是游戏的丰富意义在幼儿教育中的困限,游戏无法在教育之域中舒展意义充盈与丰满之姿,儿童无法获得深远的游戏意义。
本书从动态交互视角探讨有意义游戏的教育理路,探讨儿童游戏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有意义游戏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构建了名为“整合意义模型”的由“叙事结构”“组织结构”和“现实结构”组成的儿童游戏课程与教学实践模型。
作者简介
作者滕春燕,教育学博士,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游戏与儿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一
二
三
四
绪论
一 游戏探索之路
二 本书的突破与努力
第一章 被围困的儿童游戏
第一节 实践之困
一 游戏课程设计:“为了儿童”下的成人逻辑
二 教学游戏:“被游戏”的儿童
三 互通式角色游戏:热闹中的“游离”
四 儿童自主游戏:玩归玩 教归教
第二节 政策理解之困
一 政策立足:游戏作为“基本活动”
二 “基本活动”的学术解读:游戏意义的框限
三 “基本活动”的实施:多种结合的迷茫
第三节 哲思之困
一 现代范式下幼儿教育远离“游戏”
二 游戏的“经验”迷途
三 “中心论”对游戏意义的固封
第二章 游戏与教育的聚散离合
第一节 游戏与教育的分与合
一 作为原始教育形式的游戏:自然融合
二 限于“儿戏”的游戏:相互分离
三 教育化的游戏:复归与结合
四 基于游戏的课程:深入结合
第二节 游戏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角色变迁
一 作为“体育运动”的游戏
二 作为“活动”的游戏
三 作为“主导活动”的游戏
四 作为“基本活动”的游戏
第三章 游戏:儿童意义世界建构的场域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游戏
一 何为游戏
二 “儿童的”游戏
三 作为儿童之事的游戏
第二节 儿童的意义世界及其建构
一 人的存在与意义
二 儿童的意义世界
三 儿童意义世界的特点
四 儿童意义世界的建构
第三节 意义在儿童游戏中绽出
一 庇护与导引:游戏的双重意义建构功能
二 游戏中儿童意义世界的发生机制
第四章 有意义游戏的教育理路
第一节 游戏教育的本体论:教育即游戏
一 游戏教育“无目的”:打破框架、意义生成
二 游戏教育“去中心”:交互作用、扩展意义
三 游戏教育“自组织”:自我创生、开放包容
第二节 游戏教育的认识论:成长即体验
一 “体验”对“经验”的超越:游戏教育认识论转向
二 游戏中意义的体验生成:“被动见主动”
三 游戏体验的促成:教师“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四 游戏体验的延伸:基于理解的“对话”
第三节 儿童游戏教育的原则
一 以游戏为基本驱动力
二 尊重儿童的游戏框架
三 促成游戏意义的积极生成与公共扩展
第五章 儿童游戏的教育实践构想
第一节 “整合意义模型”的构想
一 舒斯波儿童游戏三领域关系模型的启发
二 “整合意义模型”的构想
第二节 “整合意义模型”的结构及教育机理
一 叙事结构
二 组织结构
三 现实结构
第三节 “整合意义模型”的实施路径
一 非参与性实施路径
二 参与性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有意义游戏的教育构想是2022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滕春燕。
得书感谢您对《有意义游戏的教育构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