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4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4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内容简介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作为国家“985”工程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社会保障理论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承接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内的大量研究任务,近几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4》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资助项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批准号10JBG009)的研究成果(2014年版)。本报告涉及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医疗保险中的热点问题、军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经办管理、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的建设、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关系社会民生的多个问题。是对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探索与评价。

作者简介

邓大松,男,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础“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专业的科学和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MPA教指委委员,享受国务陆军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主持和参与完成种类科研课题共16项,出版专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5奖,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邓大松,男,中共党员,1949年10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历任武汉大学保险系和审计系党支部书记,金融保险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系系主任,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与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没有关联关系,没有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没有受过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处罚和证券交易所惩戒。$$$$$邓大松,男,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此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经济学学科首届教指委委员,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并于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成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邓大松教授先后出版专著、教材等共16部,发表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成果将11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其专著《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邓大松,教授,经济学博士,广西全州人,1949年10月生。1976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97年武汉大学世界经济博士毕业。历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保险学系副系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系系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经济学学科首届教指委委员、全国MPA教指委委员、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经济学、公共经济管理、保险学和社会保障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8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合著共27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各种教研奖30余项,其中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获富邦保险奖最高奖,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版协城市出版社工作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暨第十届全国城市出版社社长年会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成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年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7年被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评选为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邓大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名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先后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两届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首届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国家“211”工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负责人。邓大松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保险学和社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

1.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回顾

1.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回顾

1.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回顾

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回顾

1.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回顾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评估

1.2.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

1.2.2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展望

1.3.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展望

1.3.2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展望

1.3.3 中国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展望

1.3.4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展望

1.3.5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展望

2 社会保险改革的风险分析[95]

2.1 深刻认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格局下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2.1.1 社会保障制度内外的各类风险成本呈上升趋势

2.1.2 社会保障的隐性风险与显性风险不可低估

2.1.3 政府需要构建防范风险的政策矩阵

2.2 各类公共危机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亟须加速调整

2.2.1 突发公共事件渗透到社会保障领域,促使社保部门出台应急预案

2.2.2 结构性变迁、体制型剥夺容易触动公共危机转型升级

2.2.3 体制改革引发社会保险后遗症

2.2.4 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与政府社会保障管理不同步,经办管理体制不力留下遗憾

2.3 各类社会形态的风险因素渗透到社会保障领域,形成负能量

2.3.1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3.2 经济下行与金融危机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发展

2.3.3 人口老龄化危机对社会保障的负面效应显性化

2.3.4 社会保障超经济发展和制度刚性将引发财政问题

2.3.5 体制型的灰色利益链引致社会保障运行机制障碍

2.3.6 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效率低下与管理松懈易引发非常态型风险

2.4 建立社会保障应急预案工作滞后,导致盲目应对

2.5 社会保障体制内部风险的综合研判

2.5.1 养老保险政策与制度的内在风险问题

2.5.2 医疗保险政策与制度的内在风险问题

2.5.3 失业保险政策与制度的内在风险问题

2.5.4 工伤保险政策与制度面临的风险问题

2.5.5 社会救济政策与制度的内在风险问题

2.5.6 社会保障资金供血机制不健全,影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6 社会保障体制外部风险的综合研判

2.6.1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反作用

2.6.2 财政政策既可以驱动也可以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

2.6.3 社保税收政策普遭参保者诟病并激发社会矛盾

2.6.4 社保基金缩水严重影响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2.6.5 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与政府社保经办管理脱节影响社保费征收

2.7 结论

3 中国养老金便携性改革研究[120]

3.1 养老金便携性障碍:中国现实

3.1.1 养老金便携性问题源起

3.1.2 养老金不具携带性的原因

3.1.3 养老金便携性障碍的表现

3.2 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中国实证

3.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2.2 研究模型与参数

3.2.3 实证结果

3.2.4 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现实难题

3.2.5 研究结论

4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4.1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梳理与发展现状

4.1.1 政府对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的支持政策

4.1.2 社会化养老服务内容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

4.1.3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建设主要依靠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资金来源有限

4.1.4 政府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4.1.5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成为主要举措

4.1.6 事业单位成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承接主体

4.1.7 民办养老机构难以获得政策许可

4.2 中国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4.2.1 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4.2.2 养老服务的供给分析

4.2.3 我国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4.3 基于社区整合照料的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4.3.1 现有医养结合模式评析

4.3.2 医养结合中的道德风险

4.3.3 医养结合面临的体制和法律障碍

4.3.4 医疗结合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4.4 “以房养老”:扩充养老资源的有益探索

4.4.1 “以房养老”的起源与发展

4.4.2 各地的试点情况

4.4.3 “以房养老”的未来出路

5 医疗保障发展报告

5.1 中国医疗保障发展目标、现状与评估

5.1.1 中国医疗保障发展目标模式选择

5.1.2 中国医疗保障发展指数及其评估

5.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分析

5.2.1 往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分析

5.2.2 实证研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

5.3 老龄社会的医疗服务治理研究

5.3.1 老龄社会及医疗保障政策沿革

5.3.2 中国老龄人口医疗需求与利用情况

5.3.3 中国医疗服务的治理机制研究

5.4 中国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4.1 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

5.4.2 协议联动的运行机制

5.4.3 统筹城乡的服务系统

5.4.4 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

5.4.5 安全共享的信息系统

5.4.6 医疗服务协议管理

5.4.7 医保公共服务外包

6 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成就与问题

6.1 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伤待遇制度

6.1.1 工伤待遇制度的创始期(1951—1953年)

6.1.2 工伤待遇制度的扩充期(1953—1957年)

6.1.3 工伤待遇制度的调整期(1958—1965年)

6.1.4 工伤待遇制度的倒退期(1966—1977年)

6.2 改革开放后的工伤保险制度

6.2.1 工伤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7年)

6.2.2 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期(1988—2003年)

6.3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6.3.1 《工伤保险条例》的基本规定

6.3.2 《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情况

6.3.3 工伤保险制度的司法解释

6.4 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成就

6.4.1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大幅增加

6.4.2 全面实施“平安计划”,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

6.4.3 基金规模持续扩大

6.4.4 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6.4.5 工伤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增强

6.5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6.5.1 工伤保险费率制定仍不合理

6.5.2 农民工群体保障不足

6.5.3 工伤预防康复功能发挥不足

6.6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6.6.1 完善工伤保险费率制定体系

6.6.2 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障

6.6.3 加强工伤保险的预防和康复功能

7 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实践与完善对策

7.1 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理念

7.2 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制度设计与历史沿革

7.3 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7.3.1 社会救助支出的整体状况及成效

7.3.2 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成效

7.3.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及成效

7.3.4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及成效

7.4 中国社会救助事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7.4.1 社会救助支出规模不大

7.4.3 城乡社会救助支出覆盖率偏低

7.4.4 城乡社会救助支出结构有待优化

7.4.5 缺乏激励贫困群体就业的制度安排

7.4.6 财政支付责任与格局不合理

7.5 国外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7.5.1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7.5.2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理念、实践及启示

7.6 完善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对策建议

7.6.1 更新社会救助理念,引入新的工作方法

7.6.2 构建多元筹资机制,实现合理的财政负担格局

7.6.3 统筹社会救助内部参数,实现制度自身完善

7.6.4 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统筹与有效衔接

7.6.5 完善救助程序与监督机制,防止道德风险

7.6.6 充分发挥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制度

8 他山之石——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8.1 前言

8.1.1 国际视角下的社会福利制度

8.1.2 社会福利国际比较的内容

8.1.3 国际比较的方法

8.2 典型社会福利项目的国际比较

8.2.1 老年人社会福利

8.2.2 残疾人社会福利

8.2.3 儿童福利

8.2.4 妇女社会福利

8.2.5 员工福利

8.2.6 住房福利

8.3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8.3.1 完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

8.3.2 确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

8.3.3 强化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责任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4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邓大松。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4》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 电子书
探讨了公平与非均衡的界定,并且为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4年全球暴力预防状况报告 电子书
本书WHO授权免费翻译,主要分为9个部分,包括背景、各国问题、调查结果、展望、解释说明、概览、词汇表、国家概况、统计学附录等。报告的叙述部分主要是对各国汇总信息的分析,包括基于各国报告的凶杀数据和国际数据集的凶杀估计率。第六章"概览"中则提供了本报告所涵盖的虐待儿童,青少年暴力,亲密伴侣暴力,性暴力和虐待老人等5类主要暴力类型的调查结果概览;第八章"国家概况",运用标准模板对各国主要指标进行描述,
社会保障制度论:西方的实践与中国的探索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作者研究工作的历程、领域、观点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分析框架。
中国农村教育:政策与发展(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教育的政策变迁及产生的深刻变化。
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公立医院改革专题研究 电子书
分别就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与案例分析。